2022年了,你在想换一个城市发展吗?

Dec 29, 2021

年初的时候,心中一想到全球其他国家疫情的惨烈,可能大家和我一样,都憧憬了一个冠绝全球的欣欣向荣版中国2021。认为这场疫情对于中国来说已经翻篇了,国内的工作生活,人人都可以回归正常——上班,聚会,出差,旅游,不必再有什么刻意的顾忌。毕竟国家政策都已经把我们谨慎的包裹在一个人流的孤岛中,国外那些变种,大抵用不着担心吧。不过这一年经历下来,大家心里的各种滋味,想倒倒,却化成了苦水。也许这就是病毒的错,是全球化的错,在世界各国都互相依存的大环境下,谁想独善其身都难。我们紧密的防控,这虽然有代价,但小心翼翼、甚至过分小心的好处也很明显。不过明年还能这样吗?后年呢?

2021下半年全球国际航班出入境热点城市分布,大陆只有上海还有点“颜色”
大陆的总国际航班量差不多与香港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但国内百姓仍然躲不开来自国外的变种病毒

这个年底最不开心的城市应该是西安吧。都两年了,已经有这么高的疫苗接种比例(疫苗的更大作用在于染上了却不致命),已经积累了这么多对抗病毒、治疗新冠的经验,居然还被迫封城。不说老百姓生活的不便,这些可以忍,但多少企业、靠服务谋生的个体经营者因此而陷入困顿,这一难关不容易过。西安的遭灾是今年的尾声,而年初年中的南京、兰州、扬州、黑河。。。呢?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城市曾经紧张无比的应对突如其来的侵袭,还有反复被折磨的哈尔滨、大连,几乎每座大城市都有英雄的抗疫和医务工作者不眠不休。。。。从第三、第四季度的统计数据看,中国的消费实在是太弱了,同比几乎没有增长,环比是明显的下滑,这和疫情的相关度还是很高的。该趋势会随着跨年的钟声就戛然而止吗?极海的品牌监测产品,是对线下消费水平实时评估的一种另类数据,通过计算也可以作为城市消费活力的一张晴雨表,明年还不知道监测出多少关店的数字。我们都希望有漂亮的数据证明,2021年12月31日午夜的钟声就是一个真正的尾声。

那些能够带来安安稳稳的生活、市民对疫情已经毫无感觉的城市,会不会有一种新的吸引力?她们能将自己养育的已经长大快要变老的年轻人留住吗?既然城里的年轻人也没了曾经大城市线下生活的兴奋劲儿,在哪儿上网不是上网,在哪儿玩游戏不是玩游戏呢?我们也可以说,在哪儿上网课学习不是学习呢?家乡的花花草草是不是也觉得比记忆中的更美了呢?

我没有去过但是我又想起来了非著名城市鹤岗。当年鹤岗“白菜价房”,意外造就了城市“吸引力”名片,其实有那种房价的楼非常罕见,是远离市中心而且还是不能马上交易的棚改房。但就算是在市场活跃参与交易的房子,也仅仅是2000元左右,确实远低于其他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你要知道,鹤岗虽然是五线城市,但按照人口数量,称得上地地道道的大城市。在北上广深打拼的鹤岗家乡人,有想过用匆匆而逝的青春攒足30万,回老家购置一套150平米的大房吗?

鹤岗2021的房价,总体稳中有升,关键是年轻人能买得起@安居客数据
松花江边的家乡,绿圈里面能看出的“不透水”地面就是鹤岗。@google earth
1984至2018年,松花江流域佳木斯下游段的微小幅度变迁。这个角度看起来没有蜿蜒的美,却能让人想起2013年遍地的洪水

我们品牌监测看到线下连锁业态有向低线城市发展的需求。在低线城市扩张,虽然目标客群的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乃至人口总量都不及高线城市的理想,但低线城市的优势也很明显,这个优势就是成本——这些硬成本无论是房租、用工乃至材料,各项都有竞争力,只要对软成本控制到位,虽然销售额不会是漂亮的数字,但会带来真正的利润。但我们也发现,在五线城市,往往只能支撑1家连锁店,再多开就有互相蚕食的风险。不过如果以鹤岗为例,可是100万人口的大城市,虽然说七普的数据显示,其人口总数比六普已经下降了10%多,但仍然有89.1万的常住人口,怎么也不至于只支撑一家人均消费水平在100元上下的餐饮品牌吧。

海底捞300家已关闭店的分布及原因解释请详见“极海品牌监测”公号文章

虽然说中国号称基建狂魔,常常流连于地图而忘记时间的我却发现,中国大部分四、五线城市的基础路网相比发达国家仍显得那么稀疏。还是拿鹤岗举例,选一个同样纬度、人口略少一点的“大城市”,在同样比例尺下的地图中观察,即便这个对比城市市内有那么多水(其实是海水)阻隔,仍然有密集的城市交通网,这种网络会带来更方便而活跃的线下活动,也会为线下商业引来更多样的人流。抛开我选择的这个用于对比的城市其它维度的优势——它是微软、波音、亚马逊、星巴克的总部,有盖茨、贝索斯、舒尔茨这些国际级的企业家,有华盛顿大学这种州立常春藤名校——这些都不是鹤岗能拥有的,但人口,西雅图的人口也只是73.7万,比鹤岗还要少16万呢!

人口多于西雅图(上图右)的鹤岗(上图左),城市建设的水平从路网上看,差距就不小@Mapbox样式的底图

道路确实是可以作为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或者说能很好的预示城市的商业化潜力。如果用不透水地面(水泥、柏油路)作为城市化的典型特征,那么历史已存的遥感影像就可以帮我们发现当年的城市边界,也能够很好再现城市化的扩张。+

地图中心靠上的城市就是鹤岗,她的下方是更大的城市佳木斯。时间从1988年到2018年,三十年的城市扩张,色带颜色从红,黄,绿到蓝。笔者使用清华大学提供的30年全球人工建设不透水路面(GAIA)遥感数据集制图

将视线往南移动,看看曾经的北方明珠大连。虽然说在最近20年,东北的城市,每一座都遇到了发展的困境,基本上都是人口流出的态势,但大连的道路网络,相比佳木斯、鹤岗明显要“澎湃扩张”的多。在基础地表不是那么有利(几乎全城都是丘陵)的情况下,仍然将处在西南海边一小点的城市中心与几乎全部华南低矮山地连接在了一起。从下面这张动图上看到,到了2016年以后,大连全境几乎已经没有乡村“土路”了,我猜测,半晌午从自家大院子中开着车去商业区吃顿海底捞也不是什么为难的事儿。

大连30年的城市扩张

如果我们再前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肯定会更有强烈的对比。这三大代表了可以和世界其它大城市竞争的城市群,已经像模像样了。

粤港澳大湾区更加不可同日而语,珠江入海口两岸全部都是密集的路网,如果使用18年以后更新了的数据,那会看到两座跨海大桥的蓝线

城市再大,再有扩张优势,对于个人来说,关乎自己的生活仍然是小范围的。说回主题,明年你有念头出去或者回去吗?先听听专家们最新的见解。今年“得到”的年度报告作者,除了去年沈祖芸老师、香帅老师、孙亚飞老师、何帆老师和薄世宁老师,今年还增加了王志纲老师。在这其中,三位老师都提到了去哪座城市发展,去哪里投资的话题。香帅老师继续建议去尽量“高线”的城市购置房产(在考虑资产配置的前提下),除了北上广深之外尽量买的城市有:南京、杭州、苏州和成都,可以买的城市中在秦岭淮河以北(中国南北分界)的只有天津、济南、郑州和西安(没有大连,甚至没有青岛)。香帅夫妇是坚定的鼓励年轻人购房派,这两位经济学家有一套理论和仍在更新的全球其他城市发展路线的数据支撑。对年轻人来说,在哪儿购房就意味着在哪儿定居,这个决策比只是偏个人化的谋工作谋发展要重大的多,几乎是三代人的抉择。在做这个重大决策之前,我建议先看看徐远老师(香帅老师的老公)的书不妨。

徐远老师关于房子的基础理念都在这本书里,里面有他们两口子看多中国高线城市房市的数据依据

王志纲老师明确推荐的是武汉、成都和西安。听他在报告中的口气,好像更钟爱武汉。从地理上看,成都旁边还有一个竞争而协作的超大近邻重庆,从产业集群的协同上,成都是不是能比武汉为年轻人带来更多红利呢?

不只王志纲老师,还有很多专家看好成渝的发展。成渝不是说已经很好了,而是看未来的增量。回看成都30年的城市扩张的幅度还是很惊人的

而何帆老师是“狡猾的”,他推荐“先到大城市见世面, 再到中小城市找机会,最终实现在大城市和小地方之间任意切换的城市自由”。因为他统计了一些数据:2015 年到 2019 年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速,排在前十的城市,是珠海、邢台、惠州、六安、江门、安庆、合肥、襄阳、武汉和荆州,从侧面证明了在小城市生活,远程工作满足大城市人的需求,建立两者的连接可能是更快增长个人财富而且还能获得生活乐趣的选择。本周五晚上罗胖的跨年演讲,我猜何帆老师的“腾挪”理念,罗胖会替何帆老师有所呈现这个去低线城市发展的腾挪例子。

我个人比较支持何帆老师的想法。中国的60后,70后,一直到85前,算得上是对未来最乐观的一群人。这一代人习惯了经济不断增长,习惯了生活都比上一代人好,习惯了为未来投资都是值得的,习惯了科技改变生活,习惯了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有相应的回报。但是世界没有义务一直响应你的习惯。

经济学家早就有普遍的认知:技术如果停止进步,世界经济就会迅速到达一个平台而不再增长。现在这个时代,技术是在进步,但进步的成本,越来越高了。万维刚老师在《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中给出了例证:美国的研究生产率,平均每年下降5.3%。这就意味着,要想保持同样的GDP增长率,美国必须每13年就把研究人员的总人数增加一倍。不可能有一天让所有美国人都去搞科研吧?这样的研发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而这种情况,我们不是说等到若干年后才能到达美国这种边际效应递减的程度,而是现在就已经在面对了,我们把这种现状用了一个不那么准确的词汇描述,就是“内卷”。就从发达国家的城市来看,人家100年前就已经是这等规模,还留下多少空间让城里的年轻人再开疆拓土?低增长、高成本将是未来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得成为一种新的“习惯”。

1887年的旧金山@《Historical Atlas of American Cities》
1868年的纽约@《Historical Atlas of American Cities》

以北上广深为核心的城市群一定会超越东京湾都市圈的,中国的林林总总优势今天也不必再罗嗦。对于年轻的个体,乃至年轻的创业实体,有限度的积极加上有限度的躺平,可能是更为现实的选项。All-in的说法务必谨慎听,也务必谨慎说。万老师说,我们要意识到创新的可贵。当下一个蓝海的机会出现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抓住。而如果一直没有那样的机会,那哪怕就这么靠追加更多的投入一点点压榨那些剩下的果实,只要还有利可图,我们也只能这么做。一句话,能高速发展的机会不太多,搞创新就很贵,放松一点,不必羡慕科技新贵,暴富可能都是故事,背后的隐藏成本都巨大无比。

看看30年的东京,城市化在朝哪个方向发展,是不是也没有那么显著?哪儿都已经很贵了

对于“新新时代”的个体发展,我略微悲观;作为一家公司,极海自然是没有什么换城市发展的思虑,我们本身就是专注全球地理位置数据的创新企业。不敢说星辰大海、太空宇宙是我们的天花板,心系世界是地理大数据的必然。能把全球每一座城市,用数据、用我们的技艺解读的精妙,这既是我们的本分,也是稀缺的本领。拥有数据世界的进入权,具备给决策者推荐位置的引导力,从而建立下一代细分再细分的科技领域的优越感,这才算是真正的稀缺性。优越感、进入权、引导力,年轻的你和极海一道,尝试打造这三种稀缺性吧!2022,无论你要去哪儿发展,请将这句话打包一起带走。

王昊

用地图思考人生

评论正在加载...
Great!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