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平庸的努力”了,去享受“失控“的快乐吧

Jul 03, 2025

这两周,大家都在期待一个消息落实:Perplexity,那个被很多人一度瞧不起,觉得不过是个“套壳”搜索引擎的玩意儿,居然有很大概率要卖给苹果了!估值冲到了140-180亿美元!

曾经我也认为:一个“套壳”的,门槛不高,撑不了几天。虽然我已经购买perplexity的pro订阅会员快大半年了。但如果你有点敏感度,你就会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那股味道——这事儿不简单,它背后牵扯到的,是我们每个人未来怎么赚钱、怎么活下去的核心命题。它在告诉你,这个时代,那些你深信不疑的“常识”,可能早就该扔进故纸堆了!我特意让perplexity深入研究了一下自己:Perplexity到底有多大可能卖给苹果?能卖多少钱?要是真成了,对这两家,对我们这些普通人,又意味着什么?

image.png

要知道,去年不少人指着Perplexity的鼻子嘲笑,说它就是个“缝合怪”,泡沫最膨胀的套壳代表就是它。虽然收入不错,但根本不可能动摇谷歌的地位。可现在回头看,按照当下、2025年的“共识观点”,这“套壳”二字,非但不是贬义,反而是最有价值的AI应用!

image.png

上面的任务输出的结果 ,不仅有几千字的报告,而且都有注释,还可以制作出幻灯片和网页应用,自动部署在亚马逊上,链接可以瞬间分享访问。可读性都非常亲和。这可不是传统搜索引擎能比拟的。

image.png

人工智能让我享受“失控“的快乐

不只是perplexity,这半年,每次与大模型交谈、协作都让我能体会到一些意外之喜,可以算作失控带来的多巴胺分泌吧。既有期待,也有超越期待后的啧啧称奇。

老喻(得到老师,决策100讲主理人)说:

许多乐趣,都来自“失控”与“控制”中,例如滑雪,下滑而不倒;高尔夫也是,飞出但沿着控制中的轨迹…还有探险、杂技、玩儿火什么的等等。

我的感受,也给你参考,这三条,你做到了,你也能频繁享受到这种失控与控制交织的愉悦:

  1. 1. 你真的相信AI模型吗? 你有没有发自肺腑地相信,这些AI模型的能力正在以最高速列车的方式狂飙突进,而你的核心任务,不是去苦哈哈地弥补它暂时的不足,而是想尽办法搭上这趟车,让它成为你的核动力?如果你还在用老眼光看AI,觉得它就是个“工具”,那你就输在起跑线了。
  2. 2. 你有没有一颗年轻的心和旺盛的好奇心? 作为一个当家人,一个决策者,你能不能亲自下场,像“神农尝百草”一样,去试用各种AI产品,去搭建各种工作流?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把这些“脏活累活”指派给手下的小年轻?要知道,最前沿的AI应用,往往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是自己亲手试出来的。
  3. 3. 你真的相信“开源”的力量吗? 相信开源,意味着你不再是某个闭源巨头API的“提线木偶”或“包装工”。你更像一个“指挥家”,能够调动市面上所有最合适的工具,包括那些成本低廉、却强大无比的开源模型。如果你脑子里只有OpenAI,只有ChatGPT,那你的格局就被锁死了。

商业与产品的再思考:“信息差”、“Prosumer”与“数据走私”

你可能觉得,AI都这么厉害了,是不是啥信息都拉平了?错!在AI看似无所不能的时代,新的价值洼地正在悄悄浮现。

首先,“信息差”依然巨大。 尽管AI话题火得发烫,但真正好用的专业工具和方法论,在专业人群中,依然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很多人压根不知道,原来自己的工作效率可以用AI大幅提升,这种认知上的滞后,就是你的机会。

其次,机会在专业级消费者身上。 你别老想着跟那些巨头去抢普通用户的“九宫格”市场。你的机会,是去服务那些“professional consumer”,也就是专业用户。在咱们地信行业更是如此,绝大多数GIS、遥感用户可不是小白,他们需要更强大、更精准的生产力工具,而且,他们愿意为此掏钱!

最后,也是最有意思的,是 “数据走私” 的概念。我一直认为:有大量现实世界的东西,网上是完全找不到的! 把这些线下独有的、非标准化的、沉睡的“宝藏”数据,“走私”到网上,本身就价值连城!

你想啊,AI之所以牛逼,是它能把“从一到一万”这件事做得比人好。但“从零到一”,那个最初的创意,最初的发现,最初的连接,仍然是人类独特的价值区。

对地信行业来说,“数据走私”简直是绝佳的隐喻。GIS的核心价值不就是把物理世界数字化吗?那些还没被充分数字化、标准化的线下空间信息,比如某个特定园区的内部管线,某个老街区的建筑细节,某片农田实时的土壤墒情,这些就是你可以去“走私”的宝贵资源。你利用AI技术,把这些“非标”数据进行结构化和产品化,立马就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价值。

高阶思考:构建一个“AI原生”的团队

受到perplexity可能被收购消息的鼓舞,我想象着人家是怎么做到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有这样的成就。我认为一个在AI时代能活得好好的、能折腾出名堂的团队,它的样子可能得变一变了:

  1. 1. 意识形态上,必须“AI-First”。 团队遇到任何挑战,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哪个AI模型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怎么设计一个好Prompt?” 而不是下意识地问:“我们还需要招多少人?”
  2. 2. 核心资产是“Prompt-as-a-Service”。 公司的核心产品,它的后台可能不是一套复杂的自研算法,而是一个庞大、精密的“任务Prompt库”。你卖给客户的,就是调用这个库去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3. 商业模式是“指挥家”+“数据走私者”。 你作为“指挥家”,为特定行业的专业用户,整合最优的AI和专业工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同时,你还得不断挖掘那些“线下独有”的空间数据,把它们“走私”成线上独一无二的数据产品。
  4. 4. 组织结构是“小而美”的精英战队。 团队规模要保持精简,但人才密度必须极高。每个人都是热爱本行的“指挥家”,能够独立调用AI完成复杂的任务。公司的增长,体现在人均产出的指数级提升,而不是团队人数的线性增加。
  5. 5. 你的角色,必须是“首席探索官”与“首席提问官”。 作为领导者,你的核心工作不再是分派任务和监督进度,而是带领团队探索AI的最前沿,不断尝试新的工具和工作流,最关键的是,你得提出更高质量、更能激发AI潜能的问题(也就是——更好的Prompts)。

地信圈的兄弟姐妹们,未来这扇门,对那些平庸混日子的人来说,确实是残酷的。它会无情地淘汰掉那些“看起来很努力”但产出平庸的玩意儿。但对你们,那些真正有天赋、有热爱、愿意折腾的创造者而言,这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AI,就像上天递给你的一根最强力的杠杆,就看你有没有胆量,有没有能力,去撬动它,去创造更大的价值了。

等候大家的好消息。

王昊

用地图思考人生

评论正在加载...
Great!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