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方向:工具,算法和解决方案。你选哪一个?
八月初的时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Felt——目前只有的六位员工、还是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地图软件企业,宣布募集了450万美元。这项融资由贝恩资本风险投资(Bain Capital Ventures)领投,参与方有设计师基金(Designer Fund)以及几个在硅谷颇有名气的科技公司大咖,比如Firefox的前CEO John Lily,Figma的CEO Dylan Field。
Felt的联合创始人Duruk在采访中说:“湾区的每个人在醒来时都会查看空气质量地图、天气地图和火灾地图(湾区人可能被加州不断的森林大火搞的有点焦虑——本文作者点评),每个人都在尝试用地图做点什么,但世界上只有少数公司有资源能真的做点什么……”。我将这句话翻译一下:我们每个人都有做地图的愿望,想用地图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是我们没有数据和好用的软件去做地图。
Felt还没有正式发布产品,显然也不会有确定的收入模型。网站上是充满了极客年轻感的申请报名早期试用的文案。从新闻稿中我还可以判断的是,Felt初始版本会提供一些开放的,贴近加州老百姓防火场景的数据,比如气候、气象、从遥感影像上处理的火险点,通过一个简单使用的SaaS,吸引动手愿望比较强的地图爱好者来协同标注火灾风险地图。这里面主要体现的价值主张是:
1、平台自带数据,数据背后的GIS(地理信息系统)知识,制图者不用具备;
2、制作地图靠画画的直觉即可,吸引你来一起画地图的出发点是好玩简单;
3、你做的地图可以分享,一起再加工,多人协作体现1+1>2的知识传递。
我问读者几个问题。就凭借创始人这样的愿景描述,如果你是投资人,会给他们投资吗?如果你是一个空间信息领域的工作者,会看好Felt的发展吗?如果你是一个GIS的用户,会使用Felt的产品吗?如果你是一个软件工程师,你愿意加入这家公司吗?即便这些和你都无关,你只是得知这条消息的普通大众中的一员,你愿意看到这个世界有这样一款产品吗?
这些年,关注SaaS领域创业的投资人、创业者、媒体人、分析师早已总结过,美国的SaaS创业与中国颇为不同。文章多多,我不拾人牙慧。我倒是提议Felt的融资案例可以作为考究初级分析师思维的一道面试题。对我本人来说,一个用地理位置数据使得决策智能化的创业者,以我的感受,Felt已经算是实现了第一步的成功:拿到融资,即将发布产品。这个阶段性的成功,再次证明了美国投资人和用户对于这类工具SaaS骨子里的一点点“偏见”,Ta们愿意投资和使用:
1、能将过去复杂的东西做简单了的产品;
2、能将过去丑陋的东西做美丽了的产品;
3、能将过去俗气的东西做崇高了的产品。
哪怕这个产品市场很小,功能很弱,离宣扬的理想还很远。谁知道呢?火箭发射的市场也没大到哪儿去,几十台猛禽发动机组在一起连100个人都带不到火星,即便到了火星这100个人还不知道吃喝用度能坚持几天。没关系,马斯克的SpaceX是他的超级理想主义,这不还有小一点的理想主义特斯拉吗?
Felt对你我来说是欧美(主要是美国)市场上无数不知名的小理想主义中的沧海一粟。Ta们背后的创业者很可能就是觉得好玩,其中有些运气好的,拿到了投资,多玩一程,赢了就部分实现Ta们的理想,败了就琢磨下一程的玩法。这里再举一个和Felt很可能在协作功能上可以用来类比的产品Excalidraw——市场上真不缺这种画结构图、示意图的模拟白板马克笔工具,但Excalidraw的开发者就觉得你们都不开源,画出来的东西风格自带“丑气”,又不能大家合作无缝的画,那我就给你一个小伙伴们一起手绘风格的开源作品。
(“反论的结构”是近藤哲鹏在《商业模式2.0图鉴》中提出来的理论。作者为了在商业中发掘“怎样才有创造性”而设想思维框架的模板。该框架包含了:1、从出发点引导出普遍定律;2、推理与定律相违背的反论;3、再将出发点与反论组合起来。)
Felt要是成功了,是使用新工具的“新人类”的胜利,我在这个语境里暗含了新人类和旧人类的比拼;在Felt宣布融资消息的同一天,仲量联行宣布收购地产科技创业公司Skyline AI,在这又一个阶段性成功的创业故事里,明示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胜利。新闻稿中“Skyline AI的平台使用专有的AI/ML模型来处理来自300多个数据源的数据——多户住宅(一座建筑里有多个独立的住宅单元,美国常指公寓)行业最大和最准确的数据集——并跟踪10,000个属性,如所有者信息、物业特征、人口统计情况。随着长时间的积累,Skyline AI的平台能识别差异,并确定哪些信息是最准确的,以帮助投资者最大化Ta们的投资和租赁机会的收益”的这段文字,从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Skyline AI代表了算法的胜利。仲量联行的专家从工作那天起都是在忙碌着给用户推荐物业,预测投资收益,对这个行当的理解,你猜专家们会服气于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算法吗?但是Skyline的AI能考虑上百个不同的数据源,叠加成上万个判断维度的组合,瞬间挑出来某一个维度的数据切片。即便算法的预测准确度和方法论还没有那么让专家信服,就是维护数据、处理数据、抽取数据这一点,专家一定会服气。另外一点也是算法的优势,仲量联行的专家极大可能会因为Ta本人住过、租过某一座公寓而喜欢、厌恶它,以至于非理性的抬高或压低这座公寓的估值。算法不会。
上面这段是我对算法胜利比较浅表的理解。更深度的探究:算法自己不会胜利,至少目前还不会。算法需要粮食,算法需要人类老师教它进步,更为重要的,算法还需要用户界面、需要业务模式才能成功。再来看看离我们近一点的:马上要登录港交所的第四范式——超越视觉类人工智能“AI四小龙”、率先上市的决策类智能公司。从招股说明书上,我得出的结论:算法,工具,数据已经内化成了第四范式的解决方案。第四范式的客户不会单独购买其人工智能算法,甚至主要的收入也不是标准化的产品,解决方案翻译成土话就是为用户定制的项目。不过定制项目,这就是用户的需求,算法也得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卖上价。
到你思考创业方向的时候了:
a、开发一个国内很难很难融资的小众的、美丽的工具;
b、需要自己爬取、清洗大票数据训练出来的能卖给大公司的算法;
c、用户需要什么就攒什么但却要包装出好故事的解决方案。
abc,你选哪个?当然你也可以都选,或者和马斯克一样,每一次出发的起点都不是做这个,做着做着不得不就做成了那个,因而也喜欢上了那个。不管怎样,出发就好。
国家推出来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大方向,对在巨头中夹缝生存的创业者来说,是值得喜大普奔的超级利好。无论你选择工具、算法还是解决方案,都有机会创造自己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不过这里面每一项都是结果,作为创业者,我们是怎么体现专业的,怎么实现精细的,怎么显现特色的,怎么呈现新颖的?换句话说,我们该怎样做到专精特新呢?也许这一代创业者孜孜不倦却求不得,下一代创业者是因为好玩,好看,好有趣,好理性主义,反而自然而然的就专精特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