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人到 AI 时代生存者:给同行的 5 条求生笔记
壹: 那天,耳机里传来一句“季终”,还是伤心
本周二下午,我正窝在办公室,将一张用fathom 30m DEM制作的地形图做最后的配色。中间爬楼休息大脑,耳机里播放着万维钢《精英日课》第六季的收官音频。
转述人怀沙老师的声音一如既往,舒缓、笃定。可当那句“精英日课第六季至此结束”。飘出来时,我爬楼的脚步还是顿住了。
别笑,一个做地图的,居然被一句“结束”弄得心凉半截——因为我隐约嗅到了两股味儿:
- 1. 万维钢对“人写的书”已经提不起兴趣,他的新玩具叫 GPT-4o、o1、o3;
- 2. 如果连“读万卷书、写万字评”这条知识搬运带都可能被 AI 替代,那我们这种靠“画地图、写报告”吃饭的,还能稳多久?
说白了,我慌的不是可能“少一档得到节目”,而是“知识被装进新容器”的趋势愈发明显:书、专栏、直播,都有可能被对话式 AI 吞掉。写书,留下文字记录,那可是人类延续两千多年的“立言”传统啊!
贰: 万维钢与 o3:苏格拉底的新徒弟
熟悉万老师的人都知道,他读书速度快、下刀狠,一本 380 页的英文新书,一个上午,边做家务边听就能“理解启发”个八九不离十,每天都能持续输出12分钟左右有滋有味的解读文章。
可这一季,他反复提到“跟 o3 聊天更带劲”。注意,他用的是“对谈”——这可是他以前形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词。
我去翻了下他本季的文章,果然,从 3 月开始,引用最多的不再是《经济学人》或者哈佛学者,而是“o3 说”“o1 认为”。
AI 正在成为他的“第二大脑”。如果这个趋势延续,第七季大概率不会再是“读新书”,而是“跟 AI 斗嘴”。对粉丝是好事吗?不一定。至少,对我这种想靠他筛选新书的人,等于截了粮。
叁: 写书的,真要下班了?
别急着喊“末日论”。书不会一夜消失,它可能只是回到古典状态——写给真正愿意慢读、复读的人。
大众市场?被语音播报、一问一答的 Prompt 游戏瓜分。
想想也正常:咱们小时候听磁带,后来用 MP3,到现在播客、短视频。媒介一再升级,信息从未减量,只是“咽得更快”。书只是下一块被嚼碎的面包。
所以,问题不是“书死不死”,而是“你能不能在新食谱里活下去”。这正好对上万维钢给出的五个忠告。我,一个在 GIS 行业混了 25 年的“地图匠”,尝试把它们译成我们能听懂的方言。
肆: 五条生存指南,GISer 请对号入座
1. 加入指数增长:
地理信息本身不是指数行业,但 AI 是。算力 + 算法 + 时空数据 = 空前行业AI机会。
谁能把遥感影像喂给多模态模型,让它自动标注建筑、道路、耕地,谁就是“指数洪流”上的冲浪手。
别再满足于做一张“形状漂亮”的土地利用图,把注意力放到“数据跑得多快、结果能否秒级反馈”——那才是指数思维。
2. 练出独特性:
功能同质化的时代,独特性=情绪价值。欣赏美,创作美,有品位的输出美,才有独特性。地图天然带美感,别浪费。
十年前,甲方要的是“坐标精准”;现在,他们更在意“报告好不好讲故事”。讲故事就是一种输出”美“的情绪价值。
把 NDVI 做成会呼吸的绿波,把人口迁移流做成夜空中闪烁的微光,这些触动情绪的细节,就是“独特”。而且天天做,才能积累独特性。
3. 打磨元认知:
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想?”
李德仁院士现在常常讲“时空智能”,可真正落到项目,很多同行还是“画缓冲区、做overlay”。
停一停,想想“如果我是 2050 年的规划师,会怎么用现在的数据?”
再极端点,“外星人观测地球,会怎么标注我们的城市热岛?”
这就是元认知倒逼——跳出本行业,用更高维的镜子照自己。
4. 拿复杂系统当日常:
地理现象,没有线性因果。一次洪水背后,降雨、地形、排水管网、上游调度缺一不可。
所以别迷信“单变量回归”,也别指望一次算法调优就拿满分。
做规划,留冗余;做模拟,多情景;做决策,先问“如果它突然反向,会有多糟?”——复杂系统思维的核心,就是永远给自己留后路。
5. 修行慢变量:
AI 升级像打闪电,可人生的底牌是慢变量——健康、耐心、信用、长期技能。
AGI 大潮真来了,最先淹掉的是那些只会“搬砖”的快手工。
留得下来的,是肯熬十年,把数据治理到极致,把行业 know-how 写进知识图谱的人。
一句话:用慢变量筑堤,挡快洪水。
伍:站在拐点,我们能做啥?
万维钢老师的收官寄语写得漂亮:
“算力终究可数,智能总是无穷。与君幸逢拐点,但愿人人如龙。”
我读完只想补一句大白话:
“拐点来了,别指望政府或老板放鱼票,先学会自己游泳。”
如果你是 GIS 行业的:
- 1. 把 Python 和 GPT 们的接口调通,哪怕只做一键出图。
- 2. 把每天 30 分钟留给论文或者播客、GitHub 热榜,别怕看不懂,先浸泡。
- 3. 把过去项目的数据整理成可复用的语料库,等模型落地时,你才有“喂养权”。
做到了这三条,洪水真来,你也有自己的避难方舟。
陆:我的四句结尾
地图会老,书会老,人的好奇心不能老。
AI 很快,但价值判断永远是慢工。
别怕世界变快,怕的是你不动。
愿我们都在下一张世界底图里,给自己画一块高地。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突然打了个激灵,别独吞,把它甩给还在加班赶图、或者正迷茫要不要学 AI 的朋友。一起活过拐点,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