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在为大国之间隐秘的战斗做注脚

Jul 15, 2021

滴滴出行App下架,取消新用户注册,并接受国家安全检查的事件喧嚣了半个月。巧合的是,在滴滴上市那天(6月30日),华盛顿邮报的资深记者Joby Warrick在邮报网站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对詹姆斯·马丁防扩散研究中心通过planet lab发现中国玉门附近新建的战略导弹发射井作了解读。原文和原图就不放到这里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gǔ)度(gē)。中国军事专家们和军迷予以否认,其中一个理由是:隔3公里一个井,实在是太密了,容易被集中摧毁;但外媒专家说密集布局也有它的好处——真真假假,你不知道哪个竖井下面才有真的东风-41。

在这片广袤的沙土中,用你的慧眼找到119个发射井,其实也蛮难的。关键是你怎么会想到看这里的卫星影像呢

我不是专家,判断不了到底是不是真的发射井。而且在我看来,真的假的都正常。大国通过威慑力获取和平这是标准的策略,即便博弈会造成军备竞赛;中国西部沙漠中有大量可以利用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也许是美国的专家眼拙,中国的新式新能源设备对Ta们来说太过时髦了。但我感慨的是,美国有不少民间智库,买来商业卫星数据,用肉眼扫描着中国看似荒凉的西部沙漠。只要有大国竞争,对情报的获取,就是一场没有止境的隐秘战斗。

现在几乎人人皆知,天上有数不清的人造卫星正忙碌着发射、反射、收集信号。在卫星上拍摄照片也是显而易见的想法,说不定这会儿聂海胜大叔正在天宫上欣赏自己的摄影作品呢。在火箭还没有发明之前,就有了把相机带到太空的想法。1896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对,就是我们认识的那个诺贝尔)申请了一项专利——一种通过在火箭上安装相机来获取航空地图的方法。但是,直到50多年后,苏联于1957年发射了人造卫星Sputnik I,才引发了开发卫星遥感技术的热潮。

在第一颗的遥感卫星开始运作之前,通过航空摄影(飞机拍摄)的方式获取“敌国”的地面情报,对美国来说是危险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著名的黑寡妇U-2高空侦察机飞行员可谓冒着生命危险在隐秘的情报战场上战斗。但1960年8月,第一次成功发射了科罗娜卫星,并在一周后”运送“(真的是运送,交卷得从卫星上跳伞飘下来)了915米长高分辨率的胶卷,比之前所有U-2任务加起来还要多。从此卫星就成了美国空军情报工作的主角。

1972-05-29日美国U-2高空侦察机拍摄的北京西郊机场,美国空军已解密,全球公开
现在的西郊机场周边哪还舍得种这么多地?曾经拥有集体土地的四季青镇村民几乎都是大富翁

科罗娜提供的军事情报非常有价值。由于该项目,美国情报人员了解到,苏联的弹道导弹能力并不比美国强。最初的目的是作为一个短期的解决方案,该项目持续了12年,直到1972年。所以,从一开始,卫星影像就用于解读大国对手的弹道导弹能力。时间斗转星移,这个对手在50年以后,变成了我们,只不过卫星遥感技术那可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从卫星影像上获取情报,解决的就是两件事儿,一个这是哪儿,一个这是什么。”是哪儿“的问题已经完全不是难题了,学习摄影测量的本科毕业生们几乎人人都习得一箩筐的数学公式来计算坐标;争论“这是什么”,一直都是各路真专家、野专家的演武场,也是视觉人工智能发挥优势的地方。但当下视觉人工智能的原理还是要先从人类知识开始——如果人类专家的双眼尚无法判读(对于机器学习来说,这个阶段叫做标注),那也无法让机器给予准确的解译。如果完成了标注,调整好了参数,已经训练好了特定影像、特定目标的模型,那就是机器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在巨量的卫星影像数据面前,机器可以不眠不休的寻找飞机、轮船以及弹道导弹的发射井——就如同从几乎永远都看不完的火车站视频监控摄像中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脸,警察不如机器。

极海机器学习提取美国安德森基地的飞行器

卫星影像是情报工作的利器,但光有卫星影像是不够的。过去数据没有那么多,现在的影像肯定是多到再把情报单位的人数增加10倍也未必分析得完。好在有了机器学习——机器工人可以无限量的增加人数。不过这里面一定要有人类专家来当老师,或者说做标注。“敌国”专家肯定不会为你服务,那就需要一些被动的专家出场干活了。滴滴大数据就是这类被动专家。

滴滴这类出行服务能在这个时代鹊起要感谢移动互联网,感谢中国的移动支付,更要感谢一个和全球几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却近似空气一样存在的系统:GPS。可以肯定的说,如果GPS无法服务,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就会陷入崩溃的边缘——全球的基础设施目前并不是建立在北斗导航上的。这里只说一个小知识:你会定期为家里的电子表、机械表对时,你却从来没有为手机的时间做过同样的操作,反而你默认手机上的时间精准无比,原因在于你的手机时钟是通过GPS设置的。GPS卫星上的超精密原子钟(定期与参考原子钟同步,比如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NIST-F1)用于更新从电话到计算机网络、乃至各种股票交易系统。

GPS最最基本的原理:用你和卫星之间的距离确定几个球的交汇点

滴滴在我们呼叫网约车、出租车的时候通过GPS(不止用GPS,还会用北斗、wifi、基站等多个定位源)获取我们的位置无可厚非,但是当我们在办公室上班,在街边撸串,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滴滴出行的App还是会“偷”我们的位置信息。即便你已经禁掉了这个权限(如果你是安卓手机的话)。这是一场公地悲剧似的博弈——滴滴不干这事儿,其它厂商一点也不会客气。谁收集的多,谁收集的频,谁就占便宜,至于个人信息,在手机app厂商眼里,就是人人可以可以踩踏的公地。

在今年1月份,小米公布了在MIUI系统上采集的数据统计,平均每部小米手机每天会被各类App定位3691次,也就是说,平均每隔23秒就被定位一次。一个手电筒的App也会莫名其妙的申请你的手机权限:定位信息+通信录+相册(储存)+设备标识信息。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是想要获取你的人物画像,在厂商绘制人物画像的算法中,定位信息特别有用——精准人群推送的广告价格,可比漫天撒网的价格高几十倍上百倍。来看看你的画像在怎样指导商家的营销工作:

1、经常换住处的,是租房的打工者,加上租住小区的平均价位,就知道此人的经济状况变化。索尼60吋液晶电视就别推给这类用户了;

2、每天下午4点,都要去一个幼儿园和小学附近的手机主人,就是有鸡娃需求的中年大叔大婶,兴趣班,晚托班,在线教育产品就可以轰炸Ta了;规律性去医院的,家里可能有病人,可以推荐一些大病险,Ta肯定有所感触;总坐地铁、公交的,以及叫滴滴频次非常大的,就不要推送车险了;

3、在阿里、腾讯、宁德时代上班的,房子、车子、奢侈品的广告都快快丢过去;在部委上班的,低调、内敛又不失精致的商品,多多益善;

4、叠加一下通讯录,谁是你的领导,你的同事,你男朋友/女朋友是谁,结没结婚,父母生活在哪,Ta们的爱好、需求、生活习惯都是什么,组合一下,再分析一下Ta们的位置,直接间接能推送的又是一箩筐。(以上四条参考《卓克的科技参考》今年六月十日的第205期:信息安全:为什么各种App都要获取我们的定位?)

对于滴滴出行App这样的巨型全球个人定位信息采集器,我们都相信其采集用户数据的本意是好的——改善服务质量,让用户更舒服、更高效、更安全的出行,但这些数据就不要出国了吧。咱们就用上文提到的玉门发射井案例做个数据交叉分析:美国的情报部门的机器智能还没有识别新型发射井的模型能力,只能靠专业的遥感影像解译专家肉眼一幅幅图的看,能想到、找到玉门的大沙漠不知道得猴年马月。恰巧从滴滴的货车司机的出行数据中,看到本来在兰州的个人轨迹突然高频出现在沙漠,马上就有针对性的对该地区进行肉眼扫描。无论最后是误读还是准确猜中,这一过程至少极大降低了时间消耗。这就是正交信息的作用:用两个来源完全不同的信源降低信息量(信息量越小,概率越高,不确定性越低)。而滴滴的数据可以作为若干情报工作中特别有价值的一个信源。

从手机App肆无忌惮的收集数据这个现象来看,我国担心这类数据被“坏”人所利用,需要认真审查的肯定就不限于滴滴一家,而且确实,滴滴只是个典型的代表,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中有多少都有巨大资源的个人位置信息啊。这里面普遍存在一定的风险,虽然不见得这里面收集的数据真的有那么大的价值。但是中美两国已经走进了必然竞争的窄门,在看不见硝烟的斗争中,谁也没有办法稍作喘息,过去这叫做军备竞赛,现在有更好听的称谓:加速内卷。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政府肯定还是被动内卷的,不论你怎么做,人家早会认为我们的行动背后都充满了扩张的敌意。

西方的智库们也在推波助澜,两边的领导人不得不加倍紧张。比如澳大利亚的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今年六月份的报告《绘制中国科技巨头供应链和全球数据收集生态系统图》,将该研究机构常年关注的27家中国科技企业(26家,其中搞错了一家)在海外的布局图发布出来,并将其信息传递的通路光缆也一并整合在一张图上,有意暗示这些光缆的控制权之重要性。

ASPI发布的27家中国科技企业海外“全球采集数据”布局地图,其实这些位置只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合作项目而已

对于滴滴接受审查事件,我的判断:主要是因为太不听话了,非得那么急匆匆的赴美上市,大家都忙着庆祝大活动呢,等等呗,有个妥善的上市方案更符合全局利益。至于输送给孙正义测绘数据啊,透露了政府关键部门的作息啊,这些要么低估了滴滴内部一干测绘人的懂法素质,要么高估了这些媒体吃瓜级别热点分析的价值。预测审查结果,作为中国人,大部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肯定是数据稳稳当当安全无虞的留在了国内,只是收集个人信息的确过于暴力了,接受批评处罚就好。就目前的情况,都是民间各类大神小神(也包括我自己)的各种外围解读,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真相的内幕,但这个过程体现了开源情报的趋势——情报已经不再是极少数内部专业人士的专利,民间机构、大数据公司、数据爱好者都可以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美国出现了一大批做开源情报的创业公司,美国国防官员、情报官员的态度是主动发声来支持,并愿意积极将其纳入供应商体系。这个趋势背后的原因再简单不过:数据太多了,算法进化的比人快。显而易见,在大国竞争的开源情报的数据链条中,位置数据的角色也是重中之重。

极海将航班信息,飞行器信息,卫星影像信息叠加制作开源的情报portal模板

总结:
1、数据安全是关乎国家性命攸关之大事,滴滴的出行数据对于情报来说很有用,但单独一类信息,价值远不及多源信息正交;

2、大国之间通过卫星、测绘来收集对方的情报,久已有之,原理不新鲜,但有新鲜的技术和新鲜的发现;

3、手机App收集个人信息太狠了,是多方博弈的必然结果,不好管,安全隐患很大,被人利用了,是要付出国家级损失代价的;

4、数据是石油,是金矿,收集数据是情报工作的基础;

5、开源情报分析代表了民间的力量,在大国竞争中,多一分力量,就多一分胜算。

王昊

用地图思考人生

评论正在加载...
Great!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