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迷雾:解码莫斯科恐怖袭击背后的政治地图

上周五发生在莫斯科音乐厅的恐怖袭击,ISIS-K第一时间出来喊话负责了。但俄领导人声称还有幕后。另外更加蹊跷的是美国大使馆提前就警告在俄的公民,不要去人多场所,尤其点出来,包括不要去看『音乐会』(concert)。也许很多年以后,我们才能略微看到一点点残存的真相。

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网站,3月7日的公告

听了林伯虎(虎课外刊精读)老师的解读,才知道这个ISIS-K最大的敌人是塔利班,最常袭击的对象是塔利班战士!太让人不可思议了。而且这次屠戮俄罗斯平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俄罗斯目前和塔利班算是比较和谐。ISIS-K已经放出话来,谁和塔利班关系近,我就袭击谁,明确说了,包括中国。

ISIS-K后面的K是Khorasan的简写。大呼罗珊(Greater Khorasan)是一个历史地理区域,其名称源自古波斯语,意为『日出之地』或『东方』。在历史上,它覆盖了包括今天的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和部分乌兹别克斯坦及塔吉克斯坦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是波斯帝国的一部分,后来成为阿拉伯帝国、塞尔柱帝国、蒙古帝国和其它历史王朝的领土。

截图来自维基百科

ISIS-K自然有一套自洽的说法来解释这样残酷的行为。因为历史,也因为地理,在文化、宗教、政治交集的地方,就会遗留下超级复杂的问题。这也是地缘政治学家们愿意付出精力去理解、去研究到底这些特别不合理的行为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次原因。

在那些文化交融之地,留下的也不都是痛苦。大呼罗珊在伊斯兰金色时代(8至14世纪)是科学、哲学、文学和艺术的中心。它是众多著名学者和诗人的诞生地,包括阿尔·法拉比(Al-Farabi)、伊本·西那(Avicenna)和鲁米。

武志红老师最喜欢鲁米的诗,他本人在得到的课程中,经常会在课程最后给学员写下一首鲁米的诗,这首是他本人最喜欢的:

在对和错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所在。
我会在那里与你相遇。
当灵魂在那里的草地上躺下,世界就满得都没法谈论。
观念、语言,甚至彼此这个词,都没有任何意义。

我本人喜欢的一段节选:

安静,并且等待。也许,我们
如此渴望进入其中的海洋,
希望:我们沿着各自的路
走向海洋的旅程再长一点。

ISIS-K是伊斯兰国(ISIS)的一个分支,于2015年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成立。该组织宣称对呼罗珊地区的控制(目前主要还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尽管它们的活动区域要小得多。

ISIS-K以其极端的意识形态和对包括阿富汗政府、塔利班以及在该地区的其他团体和平民的暴力行为而臭名昭著。也就是比塔利班还极端,还原教旨主义。它的目标是在区域内建立一个遵循其极端解释的伊斯兰教法的国家。ISIS-K在2017年至2021年的阿富汗冲突中扮演了一个破坏者的角色,经常对城市中心和安全目标发动自杀袭击和其他恐怖行动。

从上周五开始,全世界都要睁大眼睛看这个组织的发展了。这个组织到底是不是与乌克兰有关联,甚至美国与该组织到底是什么关系,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况且阿富汗离我们真的不远,ISIS-K声称的领土要求居然还包括我们西北好大的区域。

极海是立志要做一个顶级地理数据监测的创业企业,所以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后的地理数据,一定就要开始监测起来。第一个想要关注的点,是ISIS-K有效的活动范围。我偷懒让三大助手帮我从维基的图中提取橙色的区域,自动生成地理坐标,绘制地图。

三个结果看起来都不怎么精确。GPT-4在这次较量中略微胜出,与原图绘制的区域大概差不多,但土库曼斯坦的大部分并没有包含进来。不管精确与否,从这张地图中,肉眼也能看得出,正好欧洲、中东、俄罗斯、东亚中间的一块『穷乡僻壤』,在世界格局中处在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上。

我们做地理位置监测到数据只是表象,要想深刻理解地缘政治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还得去看看名家的理论。地缘政治(geopolitics)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古怪。地理和政治都是初中高中的课程,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因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而产生的政治关系。为什么不叫做地理政治?可能想更多的强调在地理交界的边缘地带对政治有格外大的影响。地缘政治最核心的含义就是说在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小国的安全和发展,都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

知名学者蒂姆•马歇尔连续写了两本书:《地理的囚徒》和《地理的力量》。绝对是理解全球级别地缘政治最好的书籍。

在《地理的囚徒》中,作者列出了十大『囚徒』国家和地区。分别是: 1、俄罗斯;2、中国;3、美国;4、西欧;5、非洲;6、中东;7、印度和巴基斯坦;8、朝韩和日本;9、拉丁美洲;10、北极。

在书中,每一个国家地区都有一幅地图。地图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作者解释了地理条件对一个国家命运的『操纵』。作者在中国章节,引用政治学家卢西恩·派伊开篇——“中国是一个假装是一个国家的文明。”

为什么说中国是地理的囚徒?因为:

  • 中国广袤的陆地和多样的地形,包括沙漠、高山和肥沃平原,影响了其内部凝聚和对外扩展。
  • 喜马拉雅山脉、戈壁沙漠等自然屏障既是防御侵略的保护,也是扩展的障碍。
  • 中国的河流,如黄河,对文明至关重要,但也是洪水灾害的源头。
  • 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中国并非海洋强国,更专注于陆地边界和区域内部,因为它没有需要通过海洋扩张的必要。
  • 过去的朝代更多是出于自身保护而不是意识形态扩张的需要,对外扩张有限。

当今时代因为地理因素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 对于资源的追求,例如西北油气资源和西南上游水资源。
  • 西部靠近阿富汗、西南靠近印度、北部靠近俄罗斯、东北靠近日韩的地区,是作为中国缓冲区的需要。
  • 沿海地区因贸易而繁荣,而内陆地区往往被忽视,导致地区间的差异巨大。
  • 南中国海是中国及其邻国间争议的焦点,关乎岛屿所有权、自然资源和控制海域及航运线。

这本书的中国部分,我觉得不如温铁军老师在B站的一门课程讲《去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建构》的透彻。其中第七讲和第八讲:《竺可桢假说——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历史》、《多元文明与西方中心主义》,解释了造成中西方或者说西方和南方不同价值观的地理因素,也给我的认知点亮了一盏新灯。

温铁军老师的《去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建构》

温铁军老师的《去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建构》

蒂姆的新作,仍然列出了十大国家和地区,Ta们不是大国,却具有地理的力量:

1、澳大利亚;2、伊朗;3、沙特阿拉伯;4、英国;5、希腊;6、土耳其;7、撒哈拉;8、埃塞俄比亚;9、西班牙;10、太空。

仍然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地图。伊朗能有什么power?看一看被逊尼派『包夹』的什叶派,不觉得孤单和紧张吗?

书中在说明伊朗宗教派别在伊斯兰世界的压力时,用的一张图。需要说明的是ISIS-K属于逊尼派

伊朗的Power在于:

  1. 地理环境作为天然堡垒:伊朗被环绕的山脉和广阔的沙漠构成自然防线,使得从大多数方向接近伊朗都会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
  2. 控制海峡的战略位置:伊朗控制着霍尔木兹海峡,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国际水域,全球约五分之一的石油供应通过此地。伊朗能够威胁关闭这个海峡,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3.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伊朗拥有世界第四大石油储备和第二大天然气储备,这为它提供了丰富的经济和政治杠杆。
  4. 地区影响力:伊朗通过支持区域内的什叶派民族,例如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的势力延伸,巩固了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两本书都是论述了地理因素在全球政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竞争对象。尤其是中美这样的大国,地理因素在大国政治中是一个关键变量,它不仅影响国家的利益和安全,还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因此,在分析和研究大国政治时,需要从地理角度出发,结合图表和地图等可视化工具,全面分析和理解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我需要补充的是,全球局势瞬息万变。随着极端天气的高频出现,全球普遍的收入不平等扩大,AI越来越『丝滑』的影响甚至『控制』人类的认知,区域的冲突将从黑天鹅变成灰犀牛。这是个确定的危险信号。我们作为数据工作者,别无贡献,只有继续发掘数据资源,扎实监测,高效能分析,提前尽可能的做好预判。

下图是2023年1月1日到2024年3月22日,在中东地区发生的危机事件,有恐怖袭击,有抗议游行,也有小规模斗争。才一年多一点,这么密集的点点,看着真是触目惊心。但这些危机数据的背后,也许也正蕴含有着预测的力量。

在这场纷扰不休的地理权力游戏中,我们不仅见证了历史与现实如何交织出一幅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图景,也感受到了每个国家如何在自身的地理桎梏中挣扎与奋斗。莫斯科音乐厅的恐怖袭击,不仅是一次对人类文明的挑战,更是地缘政治学理论与现实混合的缩影。我们或许很难立刻洞悉所有的真相,但是通过缜密的地理数据监测和对于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可以试图揭开被复杂地缘关系所遮蔽的一角。

就如同阿富汗、伊朗这一大片古老土地的历史一样,地理不仅给予了它天然的屏障与战略资源,还造就了一系列既强大又脆弱的地政动力。无论是ISIS-K声称的领土要求,还是美国大使馆『异常准确』的预警,都暗示了地理位置在全球政治中的深远影响。

极海的使命,是通过地理数据的监测,为这些复杂的问题提供更清晰的视角,为潜在的危机发出警示。正如武志红老师通过鲁米的诗所传递的那股力量,我们也在寻求超越对与错观念之外的真相。虽然我们的工作看似冰冷的数据堆砌,却能够透过数字背后,触摸到人类生活的热血脉动。或许,正是这样的努力,能够让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而又多事之秋的世界中,找到一丝理性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