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粮食安全,还可以想的再深点

Mar 02, 2022

在上一篇文章《不打了,那就坐下来用地图理解能源威胁、地缘政治和碳中和吧》我预测这场仗是打不起来的,我自己打脸了是小事儿,一场战争让多少人陷入水深火热中(不仅乌克兰的百姓流离失所,多少俄罗斯普通民众也要承受金融波动带来的巨大财产损失),这是让人痛苦的大事儿。我们自然是没法站在大国领导人的角度去更战略的思考问题,但全世界大多数人却不缺少悲悯之心,绝不希望看到人类的纷争只能靠用武力夺去别人的生命来解决。

战事一起,俄乌两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大比例的大宗商品涨价是必然。天然气期货的涨幅与去年夏天以来欧洲“气荒”造成的上涨相比不值得一提,倒是小麦——无论伦敦小麦还是美国小麦,随着战事的升级,步步攀升。靠进口小麦过活的国家,心头要紧张起来了。这个时候谁家自己的粮食存量多,谁就更有信心稳稳当当的生活,熬过这段时间的动荡。看起来什么都不如有的吃喝——尤其是人体必需能量的第一来源——基础农产品,来的重要。

美国小麦2022年5月的合约价格,沿着这五年年来的总体趋势,继续高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俄罗斯,美国,乌克兰的小麦出口2020年的数量(加拿大和法国是另外两个大户)
美国天然气供给充足,2022年4月份的天然气合约价格则是温和上涨


正好,每年一月份出炉的中央1号文件比预期晚了几天发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俄乌态势紧张,撰写文件的专家们要火速将文件的主旨朝粮食安全方面倾斜一下。我将这八年的1号文件的文本全部找到,做了分词,用词云图对词频进行可视化统计,发现“粮食安全”并非是一个高频词。可能这些年的世界总体上算是太平,小有摩擦和冲突,都不涉及到主要产粮国的生产,而我们国内粮食的产量也是稳定提升。不过2022年初的这头灰犀牛乱撞,一下子涉及到两大小麦出口国,虽然说不至于造成我国老百姓有吃不上馒头、面条的风险,但粮食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上涨,对我们的粮食安全也是一个提醒。

从2015年到2022年中央1号文件的文字云图。关键名词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关键动词是建设、发展和加快;“粮食安全”的词频不高

1号文件中说:

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文件还指出要保证粮食安全,18亿亩的耕地红线是无论如何不能向下突破。

黄奇帆老师是这么解释18亿亩如何计算得来的:

一亩地满打满算年产 1000 斤粮食,每年想要产 1 万亿斤粮,就需 要 10 亿亩地来解决 14 亿人的吃饭问题;我们要吃的蔬菜水果,播种下来这也需要5亿亩的地;我们要吃的肉,需要种饲草、饲料来饲养家禽家畜。每人平均一年吃 40 公斤的肉,那14亿人,最少也得 5600 多万吨肉;按照 1:4 的肉料比计算,那就需要 2.2 亿吨的饲料,对应至少需要 3 亿亩的地——加起来,正好就是 18 亿亩。但目前这18亿亩地是少有种大豆的,中国在 2021年进口了 9651 万吨大豆(主要为了养猪)。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用2016-2018三年平均的谷物进口来满足本国需求的比例制图:乌克兰和邻近的波罗的海三国都是大比例的谷物净出口国

我们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却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所以国际市场的粮价波动(尤其是大豆)与我国老百姓的吃饭吃肉息息相关,而这个波动(主要指涨价),却不是因为供需关系不匹配,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产量不够需求的,而是因为粮食已经不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商品了,而是一种金融工具,用于“有些人”的投机和影响世界格局。

世界上其它国家跟中国比进口大豆的数量都不是一个量级的,但大豆就成了我们的“软肋”

根据三农问题最出名的专家,温铁军老师的统计,这50年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存在显著的供需错配,基本上全球生产的粮食完全够全球人类的消费,即便在一些巨大的天灾人祸发生时。但在近两年来粮食产量水平并未下降的情况下,全球仍然有不少国家买不起粮食,只能维持基本的能量需求。

根据粮农组织2020年的数据(缺格陵兰),除了非洲几个问题国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老百姓的日均能量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温铁军老师认为粮食金融化,就是粮食的美元化。粮食市场的运行已经脱离实体层面,而粮食被人为创造出“金融属性”。粮食的金融属性大于商品属性,其结果不是没有粮食,而是买不起粮食。即便美国主导的这一金融化方向也会让粮食出口国搭乘便车获利,但最大的收益方还是美国,美国之所以乐见粮食金融化,原因在于:

1、维持美元的全球金融主导权,光是用石油来做价值之锚还不够,美元需要用粮食做另外一只锚,没有什么比粮食和石油更被“高频”的消费了;

2、粮食作为国际期货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控制全球比较大的粮食份额,有利于本国企业在期货市场进行多空投资、左右国际粮价(参考温铁军老师的书《从农业1.0到农业4.0》)。

另外,将主粮大规模地用作生物燃料产业的工业原料,一方面会对国际粮食市场供给造成持续压力,使供应长期偏紧;另一方面,也使美国作为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在掌控影响粮食产量预测的天气信息以外,增加了对国际粮食市场粮食供应数量的控制力,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控制了国际粮食市场对价格波动的预期走向,进一步使得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加。

无疑美国是农业生产最为先进的国家,这也是美国能将粮食金融化的基础所在。那美国这种用集约化、现代化的手段将农业工业化的作业,我们怎么就不抄一抄?而且在中央1号文件中农业的现代化也是一个高频目标。温铁军老师素来反对中国照抄美国农业的发展方式,而且反过来还非常倡导东亚小农经济的模式,在他的论据中,除了我们不具有美国那样的地理因素之外,另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角度:

1、美国的大农场模式本质是“石油农业”,耗能巨大:每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需要消耗0.2~0.5卡,是亚洲国家的4~5倍,这种高耗能的模式其实是赔钱的,需要政府长期巨额补贴,要不是因为在国际市场上能把政府亏进去的钱赚回来,并有力维系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其实并不划算;

2、我国农民的数量太大了,即便将来城镇化继续保持这些年的发展速率,仍将有8亿农民要以村镇为生活重心,不给这些人留出生产活动的空间,将带来巨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就是说要用小农经济绑定一部分农业人口的精力。

从我观察的另外一些数据,想要支持温铁军老师在农业现代化反方向上的发展观似乎很难。专业分工带来的效率提升,一旦有质的突破,再想回到曾经的过去式几无可能。让广东、浙江甚至福建、陕西再让出土地,牺牲部分第二三产业的GDP占比,去搞小农经济是不太容易想象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起来,挑战确实很大,除非种粮大省继续开垦耕地,用技术手段将不适宜耕地转换成高质量土壤。只不过这样,我们的粮食产区集中度更大,可能带来的粮食风险看起来也会有所提升。

根据国民经略统计的数据,我国大陆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已经远远做不到粮食的自给自足,而东北三省、河南、新疆都肩负重要的粮食安全使命

但从地理情报工作者的角度,我倒是想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看粮食的安全,这就是将农业领域的科技发展再高看一筹。基因工程暂且不提,农业中应用生物技术是在增加单位产能,而改造土地就是在曾经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上用新的技术增加土地的供给。这些都是增量思维,就是在已有的18亿亩红线内外突破存量。我们国家这么大,工程水平这么高,生物技术(转基因)也走在前列,对于饭碗的安全是不是可以乐观一点?即便就是从当下土地利用的三两个例子,也大大增强我的信心。

要是不合适农业耕作的地方,应该都不合适。在中哈边境上,左侧是荒芜,而右侧则是规规矩矩的农田,这样的土地数量不会少吧?
寿光的蔬菜大棚是另外一种改造,也可以大范围推广吧
密集的大棚,对土地的利用效率(一年四季不断档)是不是也是一个范例
将上图的卫星镜头再拉远一点,是不是很壮观
福建东山的海水牧场是提供蛋白质的农业
可以想象的另外一类土地面积,是不是也可以加总到18亿亩中
中国漫长海岸线从南到北的海洋牧场。即便是两次三番逃跑的獐子岛扇贝,也有个巨大的牧场家园,随时守望着扇贝的回归

而极海的创业,在我对粮食安全的畅想中,也有巨大的价值使命。美国的农业数据情报服务给了一个很强的业务引领:美国农业部的农产品供求报告一般要比FAO(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其他国际机构提前发布一个月,这大大加强了其报告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力。美国农业部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信息主导权,其每年的调研费用高达200亿美元,其中单是农业数据方面就花费15亿美元,而ABCD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法国路易·达孚LouisDreyfus)每年搜集整理农业数据的支出也在30亿~50亿美元之间。甚至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天气、产量和单产信息等一般都是由美国ADM、嘉吉和邦吉等巨型跨国农业企业提供,已经将在数据情报上的投入变相的实现了双方各自的收益——在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价格预期的源头信息上,就已经表现出了利益倾向。

这方面的数据价值毋庸置疑,而实现这个价值与极海做品牌监测的逻辑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也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的实施战略:

1、在行业中区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不同需求,做最先进的数据炼化厂;

2、将行业知识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从客户的角度解读数据;

3、将重点放在精通技术和乐于创新的用户身上,初始阶段将产品推向小众市场;

4、明确定义特定卖点,有意识地在提供平台、数据、智能决策之间做出选择。

王昊

用地图思考人生

评论正在加载...
Great!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