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就决定了:中国GIS从业者为何被困在"价值剪刀差"里

Feb 20, 2025

当谷歌地图每秒创造300美元价值时

全球GIS市场正以每年11.2%的速度增长(据Market Research Future数据),但在拥有世界第二大地理信息产业规模的中国,70%的GIS工程师月薪不足1.5万元(可能我还多估了)。这个数字背后,藏着马歇尔"剪刀理论"最残酷的现实演绎。

在商业世界的浩瀚海洋中,企业和个人到底赚钱还是凑合活着,背后有一把经济学家马歇尔打比方的“剪刀”——价值的形成,从来不是单一的需求或供给所能决定的,而是两者交织共舞的动态平衡。

image.png

英国老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 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一书中说:『就像我们不可能说是剪刀的上刃还是下刃剪断了纸一样,我们也不能简单断言是‘效用’(需求)还是‘生产成本’(供给)决定了价值。』

也就是说当抱怨咱们这个行当的从业者价值被低估了时候,要想到需求是不是“太不行”了,而供给“又太行”了。

万老师在第六季的课程(万维钢精英日课)解读的最后一本书——《21世纪的公司》,作者凯爵士(John Kay)借用马歇尔“剪刀理论”剖析了“经济租金”这一概念,来解释并非仅仅是辛勤劳动的报酬,而是效用与成本之间那令人心动但却又难求的差额,才是超越机会成本的额外馈赠——赚钱的经济学原理。

image.png

GIS工程师的劳动并不能创造一个“东西”(比如工具、流程、数据成果)的绝对价值,我们只能增加价值,而增加的价值多寡是由主观和客观共同决定的。马歇尔说,商品的主观价值是需求决定的,他称之为 “效用(utility)”,我们给消费者提供多大效用,人家就愿意为它支付多少钱;而客观价值,也就是“成本(cost)”,则是我们这个群体的供给决定的。 那么凯爵士说,我们可以收取的“经济租金"就是你增加的价值:

经济租金=效用-机会成本

然而,在中国广阔的地理信息行业的版图上,市场需求(其实效用的主观价值并不高)显得如火如荼,从业者却如同被无形的“剪刀”所束缚,普遍陷入难以获取高额经济租金的困境。这究竟是为何?

第一刃:在数据金矿上乞讨的守门人
北京某地理信息产业园里,李工正在为某地级市制作第37版防汛地图。他的团队掌握着价值数亿的地理数据,却仍在用200元/天的价格接单。这不是个例——中国GIS企业80%业务集中在基础测绘服务(自然资源部2023年行业报告),而北美同行60%收入来自空间智能决策系统开发。

这种价值错位折射出认知的断裂带:当全球GIS产业已进化到用机器学习预测城市扩张时,我们仍在争论坐标系该用2000国家大地基准还是地方独立坐标系。这本质上是工业思维与数字文明的碰撞,就像拿着金碗讨饭的乞丐,看不见碗底镌刻的区块链钱包地址。

这里体现的是空间数据的效用高低。在美国用户那里看成是珍宝,并为每一位为这块珍宝打磨抛光(增加信息价值)的工程师的辛苦劳作付高额的费用,而在国内,这种工作被认为是拷贝黏贴。

第二刃:集体智慧消散在996的迷雾中
凌晨两点,程序员小王在GitHub上传了第8个开源GIS工具包。这个动作在硅谷可能孵化出估值千万美元的初创公司,但在国内,这不过是某国企项目投标书里的"技术亮点"附件。中国GIS行业每年产生超过50万份项目文档(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数据),但知识复用率不足12%。

这种智力资源的流逝像极了西西弗斯神话——每个项目都在重复发明轮子,每个团队都在重新发现美洲大陆。当波士顿动力用GIS数据训练机器狗在旷野中独立作战时,我们还在为某县城管线测绘1:500是不是触犯了密级法条而争论不休。这种困境的根源,是组织记忆的碎片化与创新生态的沙漠化。

这里体现的是项目的定位仍然是交差了事儿的,不犯错、能验收即可,从业主到乙方看重的都是赶快翻篇拉倒,积累什么独特竞争力?培养什么集体知识库和智慧?眼前的苟且都化解不了,哪有心思看远方。

第三刃:垄断高墙下的创新者窘境
在某省级地理信息中心,价值20亿的遥感数据在保密柜沉睡,而民间开发者正用开源数据重建数字孪生城市。这种割裂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式悖论:我们拥有北斗卫星系统这样的国之重器,但90%的GIS企业还在用ArcGIS破解版(Esri在中国区的内部调研)。

这让人想起19世纪美国西部的"围栏战争"——当数据资源被圈定为战略资产,创新就变成了戴着镣铐的舞蹈。结果是惊人的浪费: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规模达6890亿元(2023年),但技术外溢效应仅为德国同类产业的1/3。

创新诞生在极具竞争性的土壤中。为什么梁文峰率领的深度求索能孕育号称“国运级”的成果,因为大模型这市场竞争性够强够狠,大厂都杀疯了,开复老师、牛人小川都卷不动撤离了。Kimi都这么好用了,DeepSeek也只剩下一条开源的道。而空间信息市场是不是个足够开放竞争的市场,我们从业者都明白。

还可以有第四刃,第五刃。。。
但我们不啰嗦了。“经济租金=效用-机会成本”这一公式已经足够覆盖的。在政府客户中,对空间信息的价值,尤其是主观价值,看的不高,而GIS虽然是个很小的市场,但供给却相当充足,大家拼的都是体力和时间,企业能多挣钱唯一的途径就是吸纳机会成本更低的人来参与;而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你的机会成本(是你如果不做这个事儿,但是付出同样的劳动和智力,别人愿意为你支付的价格)足够高,只能断然离开这个行业。

终章:地理信息的终极形态是认知革命
对市场总体效用高低的认可,并不是你我乙方能决定的。市场要看时间、机遇和人类的共创。没有OpenAI差不多两年拼了命的渲染,DeepSeek也没有今天的风光。你我能做的是打造具备独特的、稀缺的能力,在一个个具体甲方的眼中具有高效用。拼凑项目的企业肯定没有前途,因为在咱们这个行业,长期来看,项目公司的经济租金是负值。独特性最后还是要回归到认知和落实认知的行动力。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一组学生正在用游戏引擎渲染三维城市。他们或许也知道,同样的技术正被用来构建元宇宙基础设施。只是不知道将自己的技能如何投入到更大信息洪流中。GIS的战场早已不是地图,而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维度战争。

这场革命的本质,是重新定义"空间"的价值计量单位——从平方公里到数据流,从等高线到行为轨迹,从测绘图纸到决策智能。当我们的城市每天产生2.5EB的地理空间数据(IDC报告)时,真正的金矿不是数据本身,而是将其转化为认知优势的能力。这或许就是马歇尔剪刀理论在数字时代的最新注解:刀刃之间飞舞的,永远是超前认知收割滞后价值的闪光。

王昊

用地图思考人生

评论正在加载...
Great!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