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同志重掌政权,多久能吞并格陵兰?
请你猜猜,从格陵兰岛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聚集地努克),飞到哥本哈根和华盛顿,距离上到哪儿更近一点?
根据计算,努克(Nuuk)离哥本哈根(Copenhagen)和华盛顿(Washington)的距离如下:
- 努克到哥本哈根的距离:约 3542公里(约 2201英里)
- 努克到华盛顿的距离:约 3268公里(约 2029英里)。
答案是:努克离华盛顿更近。
自公元982年挪威探险家埃里克·红发(姑且这么翻译吧Erik the Red)航抵格陵兰以来,这片广袤且冰封的岛屿就注定在历史坐标上扮演不寻常的角色。对咱们中国人来说,格陵兰或许有些陌生,尤其在历史与地缘政治层面,了解并不深入。然而正如昔日英国殖民者在亚洲透过“麦克马洪线”营造缓冲区、防范沙俄般,格陵兰在当今大国博弈中,也拥有类似的“桥头堡”属性——只不过这一次,想“划线”的是美国。而且那些被认为肮脏残忍的殖民文化,差不多已经死去100年了,居然在人工智能即将全面颠覆人类智慧的今天,还有”买“(抢)人家土地的事儿发生。
北极门户与冰封之地
格陵兰地处北美洲东北部,面积约21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却仅有约5.6万人口,且大部分居民集中于西南沿海。这里冰盖广袤、雪山纷繁,平均冰层厚度可达上千米,严寒与极夜并存。令人惊叹的是,随着全球变暖,这片坚冰正逐步逼近融化边缘:科学家警告,一旦格陵兰冰盖大幅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到7米,足以重绘沿海国的版图。
在学习地理信息的基础课程——投影和坐标系统的时候,一定会拿格陵兰岛作为实例来讲述墨卡托投影的面积变形。我们在网上常见的地图,恰恰就是谷歌创造Web 墨卡托投影(把地球模拟为球体而非椭球体)。格陵兰岛显得巨大无比。不过确实也不小,216万,拿到中国土地上做对比,差不多整个华北、华东、华南都要抵上了。如果美国真的侵吞,中国国土面积全球排名非常确定的要降一级。
虽然属于苦寒之地,对国际政治而言,格陵兰绝非只是一块“冷冻的冰原”。它扼守北极航道,是任何想在北极发展航运和军事的国家都无法忽视的关键节点。其价值甚至超过以往英国在西藏设下“缓冲区”的种种考量。用通俗的话来说,谁掌控了格陵兰,谁就等于在北极博弈中多了一张王牌。再加上格陵兰拥有稀土、铀等关键矿产,对全球大国都具备难以抗拒的诱惑力。
“买岛”传闻背后的政治符号
2019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多次直言不讳,希望从丹麦手中“买下格陵兰”,惊得全球媒体瞠目结舌。四年后,当特朗普在2025年重提这一议题时,外界再度陷入轩然大波——这究竟是他一贯张扬作风下的随口戏言,还是美国故意放出的一个试探性气球?
要知道,美国对格陵兰的兴趣并非始于特朗普。二战期间,美国就在格陵兰设立空军基地,将其视为北大西洋防御链条的重要棋子。冷战时代,美国更在图勒(Thule)修建了军事基地,用来监测苏联的活动。如今的北极地缘格局虽远不如往日美苏对峙般紧张,但亚洲、欧洲各国紧锣密鼓地筹备北极航运之际,美国依旧不愿在这块超级战略高地上落于人后。
丹麦与格陵兰:殖民与自治的历史纠葛
回顾格陵兰岛的历史沿革,不难发现它与丹麦王室的主权归属联系极其深厚,却又常年矛盾不断。早在1380年,格陵兰便随挪威进入丹麦-挪威联合王国;1814年,丹麦通过基尔条约正式接管格陵兰;1953年,格陵兰成为丹麦王国的“平等”一部分;1979年,格陵兰获得内部自治,但外交与国防事务仍掌控在丹麦手中。
这种主权与自治的关系,宛如国际法上的“麦克马洪线”纠葛,既牵涉本土政府的利益,也牵动大国博弈与地方百姓的期望。换言之,丹麦政府既想维持对格陵兰的政治纽带,也无法忽视后者与美国军事合作的既成事实。对于一些格陵兰自治政客而言,美国的军费与经济投资看似“唾手可得”,却又与本土文化认同与自治诉求相冲突。
独立?还是“并入”美国?
2025年初,格陵兰自治总理穆特·埃格德(Múte Egede)再次提及“独立”这一敏感话题,他对媒体表示,格陵兰人既不想成为丹麦人,也不想成为美国人。但这个说法却引发外界对“格陵兰可能加入美国”的遐想。美国若真能将格陵兰揽入怀中,必将如同十九世纪英国向西藏、巴基斯坦等地布下层层缓冲一般,极大拓展其洛克希德级的全球军事链条。与此同时,矿产开发、再生能源、北极航道等新商业机遇,也可能使美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率先抢得先机。
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若类比到“麦克马洪线”时期的英国操作,一旦想要“划线”或“划界”,势必得悄悄挖掘大量地理与社会学信息,甚至或有间谍活动。而格陵兰人要不要“把自己卖”给美国?丹麦又舍不舍得松手?这一切都不只是金钱交易,更涉及格陵兰对自身文化、语言和民族未来的想象。正如西藏当地当年不愿沦为列强或地方势力的“随手交易品”,格陵兰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同样强烈。
国际法与主权博弈
从国际法角度看,格陵兰岛要想“脱丹入美”,必须经过格陵兰人的公投,丹麦议会的批准,以及美国国会的同意,看似路径可行,却充满变数。丹麦固然是北约成员国,美国似乎也与之关系融洽,但涉及国土割让,丹麦政府很可能会奉行“缓和”政策,就像当年各列强在亚洲划线时,往往要防范“俄国喝了伏特加就挥军南下”一样,谁都要提防局势的失控。
如果真到了格陵兰闹独立、美国积极染指的阶段,欧盟也不会袖手旁观。格陵兰本身资源价值惊人,各国都想利用这座北极门前的超级水电“礼包”。尤其在全球日益重视清洁能源的背景下,格陵兰的水电项目若能撬动相当规模的电力,并通过特高压输向北美或欧洲,将管辖权之争推向更复杂的层面。美国想一口吃下这颗“北极明珠”,未必轻而易举。
最新的消息显示,丹麦首相梅特·弗雷德里克森在与特朗普的通话中尽管强调格陵兰不出售,丹麦也承认格陵兰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未来。弗雷德里克森提到,格陵兰的未来应由其居民自行决定,这一立场可能为未来的谈判留出空间。甚至大家都感觉到丹麦立场的软化。
炼就真本事,别被“唱独角戏”
回顾历史,英国最初的殖民策略从来不缺战争、阴谋或是围堵,而格陵兰在现代国际政治中所面临的压力丝毫不逊当年的亚洲边地。只不过现在世界更加互联,即便美国想效仿过往的殖民套路,也必须在多国博弈与国际媒体的审视下行事。各国都明白,谁要主导格陵兰,谁就站在冰川之巅拥有瞭望北极的优先权,但也势必要承担随之而来的外交阻力,乃至军事对抗风险。
更关键的是,格陵兰的居民与丹麦本土虽然联系紧密,但岛上年轻人中日益增长的独立呼声亦不可忽视。他们想摆脱对丹麦财政补贴的依赖,同时通过矿产开发和全球航运获取新生机。可“自立门户”从来不仅是内部的经济与文化议题,更要面对美国延伸势力与丹麦传统主权的双重压力。倘若他们走向公投独立,却又在现实利益面前被美国所吸纳,格陵兰无异于掉进另一个更大的“主权真空”,成为全球聚光灯下的棋子。
结语
格陵兰,世界第一大岛静卧于北极寒流中,看似荒凉孤立,却牵动多国权力的神经。它的故事像一块浮出水面的冰山,那些隐藏在水线以下的历史、地理与政治,都值得推敲。特朗普“买岛”之论,固然不乏炒作成分,但这并非毫无缘由的玩笑:北极航道、稀有矿产、军事基地,一切都让格陵兰成为大国眼中的必争之地。
历史告诉我们,每当某个区域资源丰沛、地缘位置关键,总会成为列强或新兴大国的必经之路。从麦克马洪当年划线时的密探与算计,到今天美国对格陵兰的虎视眈眈,背后都是“围猎战略价值”的同一道理。至于结果如何,既取决于格陵兰人自己的选择,也要看丹麦政府、美国国会、欧盟,以及国际社会对这片冰封土地的意志角力。我甚至认为,在此事件中,中国也会有相当分量的权重。地球在变暖,北极在解冻,人心的较量或许比寒冰消融更为激烈——这是格陵兰的当下,更是它的未来——冰与火踏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