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旧”基建,数据的新机会

中国是全球公认的基建狂魔(翻译成Maniacs是有贬义的,当初谁起的名字,叫大神多好),但真要拼一下到底谁是“魔中之王”,美国人未必服气——只不过从二战结束后就做世界第一,80年时间有点久,懈怠罢了。在拜登的任上要发力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虽说美国是小政府,而且联邦的决议到了州里还不知道好不好落实,但美国基础设施的老化可能也是美国人的共识。先不说要新建多少先进而又有远见的大型工程,即便就是维护老旧失修的设施,也够Ta们热火朝天大干一场了。

中国舟山的跨海大桥叹为观止
美国现有23万座桥梁需要修葺,其中4.6万座具有“结构性缺陷”(很不安全)

在我们眼里,修桥修路肯定是属于“旧”基建的范畴了吧。一说到基础设施,若只想到路桥肯定是狭隘了。在美国基建的概念中,大类别是如下17类。如果用美国学生常用的GPA分数类比,对这17类的现状条件进行评估,最好的也就是铁路的B级(对应到百分制,90分以上可视为A,80分-89分为B,70分-79分为C,60分-69分为D)。

对基础设施的完整分类,不是只有交通、道路、铁路这么简单
近30年美国几乎所有基础设施的状态都在下降,如今大部分也就在及格线上

B级被认为是保持到了良好的维护状态。美国智库最近的分析显示,尽管在一些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收益,但长期投资缺口仍在继续扩大。按照都达到B级的理想效果预期,美国过去十年大概只支付了一半的基础设施账单,总投资缺口已从2.1万亿美元增加到近2.59万亿美元。该研究预测,如果不能弥合这一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将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到2039年,要是仍然以目前的速度投资基础设施,美国将损失掉:

以当下的基础设施投入水平,到2039年美国将减损10万亿美元的GDP,2.4万亿的出口和300万个工作

我原本以为去年特朗普也好,如今的拜登也罢,那么高声的吆喝基础设施建设是被中国掀起的新一波“军备竞赛”逼的,不得不陷入到内卷的折磨中,但真的去研究美国智库们的逻辑,才看到基础设施的老化,会严重拖美国经济发展的后腿,从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中国赶超美国的步伐。我在这里并非想要去操别人的心,而是在这一波也可能是全球最大级别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嗅到了数据价值的芬芳。


拜登的投资计划是2.3万亿,还不知道国会最后批准多少,即便都批准了,还没有补上过去10年的缺口呢。而且每年仍然有大量的设施在老化,钱总是不够的,需求总是在增长的。那先解决哪部分的问题?哪些投资会带来更大更快的收益?如果是想追求长期的收益呢?这些决策要不要数据支撑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定需要收集、整理大量的现状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建模,形成对决策者的智能化决策工具包,这和当年艾森豪威尔政府粗犷的建设一定是大大的不同。对于基础设施带来的规模效应,极海的数据分析师们做了非常有趣的探索,近期将会在公号上发布该数据研究。

美国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和公众公园的分布

好在美国的数据基础建设的真是好!本文开篇列表中的数据,无论是地理维度的还是其它通用信息,在公开渠道都能找到。即便在个别政府的网站上无法直接浏览下载,一个美国公民也可以发email到政府的相关信箱上索要,政府部门会有人答复,将数据想办法发送给你。有了数据,民间的分析师们就会将Ta们的观察、想法和洞察注入到数据海洋中,将其孕育出有机的数据模型。这个过程也是美国政府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

和中国的新基建呼应,中美两国的情况成了一个有意思的鲜明对比:美国的传统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亟需资金支持,但数据基础设施一流,能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障;中国的硬基建投资几乎过度,国家计划要将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数据、通信、云计算等偏软实力的建设中,对数据价值的认知尚在初始阶段,数据开放度更是差的紧。不知道谁能先补完短板,成为显性和隐形的双料冠军。

代表上一轮基建的顶级成果,中国的高铁整装出发
代表下一轮基建的软硬结合,特斯拉的充电站布满全美,其数据建设更是无形的覆盖全球

让我开心的是,极海在全球地理数据的获取和运维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我们会借助拜登政府的这波基础设施建设引发的几乎是必然的数据需求,收集其数据,研究其经验,尝试其方法,总结其规律。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极海要做那个慧眼识别他山硬石的玉匠,用自己的巧手,打凿中国的数据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