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嘴就能做专业地图?实测AI制图新范式
自从河流图制作自由了,我总想着试试在河流上增加点什么。另外也是想借此评估各个大模型在GIS程序化脚本代码上的可靠性进展。
诚然,我也曾想过,在这江河之上再添几笔勾勒,或点染村落,或勾画阡陌。然而,此举与河流的矢量表达同出一源,探索的乐趣便浅了。更何况,东方美学向来推崇留白,那是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是给观者留下无穷想象的余地。过多的元素,恐怕反而会占满了这份想象,究竟是让画面更胜一筹,还是落入了言语道断的“啰嗦”之嫌,实难定论。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回头再看看这些河流,还真是有一种壮丽的美
那将河流组合点什么呢?最容易想到的还是地形,也就是用DEM影像制作地形的起伏。
在我认识的自媒体大咖中,最擅长制作地形图的就是晨辰老师(微信号:GIS荟)。他发布了好几份沉甸甸的课程,有图文,有数据,有视频。而且,我认为晨辰老师最让人钦佩的是:眼中有美,并且还有行动力探索怎么让美上加美。
动手之前,我还是要参考一下晨辰老师的专业操作。上周就购买了一套去年他完结的制作教程。这套教程的操作软件是ArcGIS的pro和传统的ArcMap。

当然我的目标还是要转成QGIS里面实现、以及让大模型翻译成脚本,最终一键成图的,另外我还想为每个省单独制作河流叠加的效果,加上我要试试前两个月刚刚发布的FathomDEM 30m分辨率有哪些细节会更突出。就几个好奇心一起抒发吧。
好奇心(一):用结果倒逼测试大模型的GIS见识首先测试这周的明星,豆包1.6多模态推理模型。将晨辰老师制作的结果图发给豆包,问问Ta,怎么制作的出来。


上面的截图,是豆包的推理过程+教程,并给出关键操作流程和技巧总结。看得我啧啧称奇。制作这样的地形起伏效果,最关键的几个部分:用山影图垫底,叠加渲染模式并配置透明度(但gemini说用overlay叠加,豆包说用柔光,其实最好的效果是强光),从Natural Earth上找数据做遮罩图层,这些重要的步骤,在教程中通通都不缺项。
看了和结果,我由衷的感慨。真的,从现在起,对于任何你陌生的专业化软件操作,你都不该望而却步,用不会来搪塞。
再测试一下支持多模态的gemini 2.5和claude 4,没有问题,教程写的都大差不差,非常靠谱。按照这个教程操作下来,你大概会收获一个很提升自我效能感的作品。
只是,如果你要想制作出晨辰老师的效果。还得拥有一些长期在此“浸淫”的经验,这也是我认为能让你我还有那么一点点独特性的“先验知识”。而且这种独特性,最终的落脚点往往就是品味,也就是我说的晨辰老师眼中的美。

解密晨辰老师的秘籍:
晨辰老师比大模型的教程更“独门”的妙方是:
1、冰川、湖泊、海底要单独做栅格影像,并独立渲染(西藏的冰川、海沟就会突出亮白,大湖也会突出亮蓝);
2、制作颜色表,对每个DEM值都有颜色对应,而不是让GIS软件自己拉伸。这样会使得颜色更加的细致。
好奇心(二):用脚本是不是可以稳定的输出
既然QGIS所有的操作都可以对应到脚本上,那我就不客气了。将晨辰老师的教程pdf输入给大模型,让Ta根据教程翻译成脚本,我来给Ta当测试员。本来我是想用豆包做测试的,但是豆包的输出真的让我有点等不及,加上思考的时间确实有点长了。还是改测OpenAI的4.1(中间切换了一会儿O3,但这次O3的表现居然让我有点失望)吧。
当然对大模型的代码还是要有一些耐心。最让我苦恼的地方是,Ta在QGIS 的API版本上反复犯错。即便一开始就告诉Ta我的QGIS版本号是3.41,但Ta还是会经常冒出来一些自己“幻觉”出的类和属性名字。这一点确实是Transformer模型的原理及通病(在输出layout环节,4.1反复出错,有一段时间,真是气死我了,这段代码让Gemini 2.5 pro修改,居然一次成功,更加气死我了)。等着新来的大神们从根本上解决吧,我希望这些大神们多多从中国诞生。
我自己的技巧在公号文章中也多次说了,不要一次给大模型一个大任务,分解了去做。剪切,生成中间过程的几个遮罩(Mask),配置颜色表,叠加的顺序和效果,输出layout等,都分别执行测试。等到每一个步骤都差不多稳定了,一句话就可以将其组成一个最终脚本。

输入一个省的名字,即可以全部自动输出效果图

好奇心(三):大模型的美感水平如何
其实最后出图的效果好看不好看,最关键的因子就是为高程配置颜色。我是没有晨辰老师的水平,但我想试试大模型的审美能力。我让Deepseek根据每个省的文化意象,输出一个主色调和从低到高的变换色带,再让编程模型根据这个意向自行差值制作色彩表。
PROVINCE_COLOR_SCHEME = {
# 华北地区
"北京市": "宫墙朱红: 深红-朱砂-米黄",
"天津市": "津门霞粉: 绛紫-蔷薇粉-象牙白",
"河北省": "燕赵青灰: 深青灰-中灰蓝-浅灰蓝",
"山西省": "晋商驼褐: 古铜-蜜褐-沙黄",
"内蒙古自治区": "草原翠茵: 嫩绿-翠绿-草原深绿",# 东北地区
"辽宁省": "奉天金橙: 赭石-琥珀-香槟金",
"吉林省": "长白雪青: 苍色-月白-冰晶蓝",
"黑龙江省": "冰城银白: 钢蓝-铂灰-珍珠白",
# 华东地区
"上海市": "霓虹幻紫: 宝石蓝-电光紫-玫瑰晶",
"江苏省": "江南黛青: 墨绿-石青-烟雨灰",
"浙江省": "越州烟绿: 苔绿-竹青-湖绿",
"安徽省": "徽州墨赭: 焦茶-砖红-米杏",
"福建省": "闽南砖赤: 朱褐-荔枝红-珊瑚粉",
"江西省": "赣水青花: 钴蓝-天青-影青",
"山东省": "岱宗石蓝: 藏青-岱蓝-浅葱",
# 华中地区
"河南省": "中原杏黄: 垩黄-琥珀黄-沙金",
"湖北省": "云梦泽碧: 松绿-琉璃碧-水蓝",
"湖南省": "潇湘赤赭: 朱红-赭石-霞橙",
# 华南地区
"广东省": "南粤鎏金: 赤金-明黄##DDDED特##-稻穗黄",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岭翡翠: 孔雀绿-碧玉-葱青",
"海南省": "琼崖珊瑚: 嫣红-蜜橙-海蓝",
"香港特别行政区": "维港霓虹: 群青-品红-霓虹蓝",
"澳门特别行政区": "濠镜金粉: 赤金-玫瑰金-香槟",
# 西南地区
"重庆市": "山城雾霭: 钢色-银灰-雾霾紫",
"四川省": "蜀锦斑斓: 酡红-姜黄-靛蓝",
"贵州省": "苗银湛蓝: 靛青-钴蓝-银白",
"云南省": "滇霞七彩: 红-橙-黄-绿-蓝-紫",
"西藏自治区": "雪域天青: 藏青-天青-圣光白",
# 西北地区
"陕西省": "秦俑赭石: 陶土-生赭-鹿皮",
"甘肃省": "敦煌泥金: 砂褐-泥金-月牙白",
"青海省": "青海靛蓝: 藏青-佛青-冰湖蓝",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夏沙金: 骆驼褐-胡杨金-麦芽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天山雪莲: 雪山白-橙黄-沙丘褐",
# 台湾地区
"台湾省": "宝岛翡翠: 深碧-翡翠-浅海绿"
}
部分省的结果如下:





我觉得这个美感真是一般般。不是那么惊艳。所以对于高程的渲染色带,常用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也许人眼将高度转换成大脑的认知,几百年来,制图学家们已经基本摸清了门道。随便的颜色组合,并不符合大脑的预期。当然,“颜色意向→自然语言→程序代码→最终视觉效果”这条路径已经打通了,剩下的满意还是不满意,你都可以跟人工智能的“助手”说就行了。我也越发体会到了:语言即软件的范式升级。


颜色,尺寸,分辨率,DPI,不满意,就动动嘴吗
总结:语言即软件——在人机协作的新范式中重塑创造力
本次探索始于为河流图叠加地形的单纯想法,其终点却远超出一张张绚丽但不那么好看的地图。不过这次实践,却意外生动地验证了一个正在席卷而来的范式革命:语言,正在成为新的软件。
正如AI领域的思想者安德烈·卡帕西(Andrej Karpathy)所描述的,我们正从“软件1.0”(人类编写的显式代码)和“软件2.0”(神经网络权重)时代,全面迈入“软件3.0”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大型语言模型(LLM)本身就是一台新型的、可编程的通用计算机,而我们用自然语言发出的提示(Prompt),就是它的程序。
我的这次制图经历,也算是对这一未来的预演:
- LLM即操作系统(LLM as an OS):在整个流程中,我与大模型的互动,并非简单的人机问答,而更像是在一个功能强大却尚显原始的“LLM操作系统”上,通过“对话”进行编程。当我要求模型将晨辰老师教程中的操作转译为代码时,我就是在下达指令;当我让OpenAI 4.1根据Deepseek创意的“燕赵文化的青灰色调”或“潇湘的赤赭意象”生成配色方案时,我本质上就是在用自然语言编写一个关于“美学”的程序。
- 人机协作的“钢铁侠战衣”:这个新“操作系统”并非完美。它会犯错(如QGIS的API版本混淆),审美也未必总能符合人类的认知(如高程配色的效果平平)。这恰恰凸显了卡帕西所强调的“人机协作”新模式:AI负责高效生成(Generation),而人类专家则凭借经验与品味进行关键的验证(Validation)。我修正代码、评判色彩,正是这个“生成-验证”闭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不是在构建一个全自动的“制图机器人”,而是在为自己打造一套“钢铁侠战衣”——它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能力,但最终方向盘仍掌握在我们手中。
- 自然语言成为终极接口:从“给我一段实现某功能的代码”,到“根据XX意象生成配色”,再到不满意时直接说“这个颜色不好看,换一个”,这条“文化意向→自然语言→程序代码→最终视觉效果”的路径已被完全打通。在这个过程中,我甚至偷懒到没有一次尝试阅读AI代码的细节。我就是将错误输入给模型,有时候我甚至要抱怨、恨恨的嘲讽大模型的代码,回头想想我跟大模型说这个是不是有点傻?这个过程预示着,为了让AI代理(Agent)更好地为我们工作,未来的软件和服务需要更适应自然语言这一终极接口。我们正在进入一个“Vibe Coding”(沉浸式编程)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需求领域的“程序员”。
这次探索始于地理之美,却意外地再次触及了软件开发的未来脉搏。它揭示了一条激动人心的路径:任何领域的专家,无论是地理、金融还是艺术,都可以通过与AI的“对话”,将自己脑中的专业知识、经验和独特品味,直接转化为可执行的工具与作品。我们不仅在重写代码,更在重塑人与机器的协作关系,以及创造力的表达方式。这,或许就是AI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最激动人心的机遇。而你我呢,保有我们存在感的唯一道路,就只剩下:欣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