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和地理大数据的亲密接触

Aug 24, 2015

前天北京上演“阅兵蓝”。又见各路网友紧急在朋友圈中晒出各种幸喜与欢快。

地球大自然中一个最没有特色的现象在北京人的眼中是弥足珍贵的,这份珍贵需要制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北京市空气质量保障方案》来获得。

这个月我来美国,在主动和我搭讪的热情的美国人中十有八九会问起“你们北京是不是空气质量很那个啊?”意思大家都明白,说的也算很礼貌。

来自伯克利地球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http://www.economist.com/news/china/21661053-new-study-suggests-air-pollution-even-worse-thought-mapping-invisible-scourge )显示,暴露在北京老百姓口鼻前的PM2.5含量,至少相当于每天吸40只香烟的颗粒水平。其实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已经不是北京一个城市的专利,中国大地最不稀罕的事物就是它了。不信你看。

在美国,蓝天白云不会拥有什么冠名,自然更不是奢侈品,即便在纽约和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也是稀松平常。不过好日子并不会影响美国的新技术关注空气质量监测。最近创新企业Aclima的空气污染物检测仪搭载了谷歌的街景采集车,用更加实时,覆盖面更广的手段监测空气质量。数据结果最好的呈现方式,当然是地图。下图是在丹佛市的成果,同样使用了六边形格网表达。

在极海的公众数据中已经发布了不断更新的全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数据。监测点的位置虽然也有将近8000个( https://geohey.com/data/public/nature_aqi_probe?p=0 ),覆盖的范围仍然不够多,在北京也就是十几个点。通过本来就在路上行驶的车辆进行环保监测是个很好的主意。

传感器网络,尤其是个人传感器毫无疑问属于物联网的范畴。由此还可以想象,在未来,数以十亿记的个人可穿戴设备上,都可以加载更加小巧、精密的空气污染物监测微设施。同样的,这些数据的可视化成果也离不开地图。面向个人的、海量数据云端处理和移动客户端交互的地图服务,以及由此衍生的地理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物联网的时代将会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王昊

用地图思考人生

评论正在加载...
Great! You've successfully subscribed.
Great! Next, complete checkout for full access.
Welcome back! You've successfully signed in.
Success! Your account is fully activated, you now have access to all content.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