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小丸子去摆地摊了,还在坚守的我们该干什么?
壹
小丸子去摆地摊了。视频号里,他笑眯眯的蹲在地上,摆弄着一张数字孪生的宣传页(包装纸壳),旁边搁一台笔记本电脑,摆着地摊接零工。视频的标题很扎眼:《五万块就能做『数字孪生』》。我顺道看了另外一个视频——GIS 『最好的十年』 已经结束 ~。看完后,我愣了好一会儿。小丸子已然是圈子里的言论大咖,这几年来,他的公号文章争相被转载。如今,他在视频中讽刺行业(数字孪生)已经走到穷途末路。
思绪忽然飘到差不多整整二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正在准外企做个美滋滋的工程师。工作体面——出门陪着销售,主要是给客户讲讲产品的 what's new (新进展)。客户们满当当的坐着,听得认真,做着记录,时不时点头,没人低头摆弄手机。那时候,手机是用来打电话的,不是用来刷朋友圈的。
幻灯片一张张放完,技术问题解答几个,客户真好,礼貌而仁厚的容忍着我们这帮GIS厂商工程师们对业务的粗糙理解。而且人家还知道软件的模块和折扣的权限。销售同事们通常会兴奋(不露声色)地等待回去筹备报价、谈合同。整个流程像一场有序的仪式,而我则享受着一种微妙的成就感——既像一个站在课堂上的教师,又像一个舞台中央的演员,手里拿着的不是粉笔,也不是话筒,而是用于演示让我自己也自豪的强大软件的鼠标。
出了客户的门,巧合的是差不多总能在附近看到一家台球室。走进去,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擦球杆蜡混合着二手烟和汗臭的古怪味道。桌边站着的,大都是一群比我更自豪的IT精英。白衬衫袖子挽得很高,领带夹在衬衫扣子间。球杆握在手里,动作潇洒,眼神专注。他们撞出清脆的球声,比签了合同的香槟开瓶声音还要悦耳。那些撞击声里,仿佛是一种对自己职业技能的确认,每一声响起,都能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是的,我行。
有时候三五局球打完,天色还未黑。走出门,一抬头,中国那么多城市的夕阳,全部都如此这般的好看。天边有一层薄薄的霞光,笼罩着城市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建设工地。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定位理论,什么是品类,也不懂品牌营销的4P、4R、4C和超级符号,更加不明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地理信息(土地信息)项目以及我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关联。
贰
后来我们公司来了新任主管销售的领导,虽然个头不高,但气场强大:总是西装革履,走路稳稳当当,力量集中在脚底板;说话时快时慢,含蓄中带着杀气,说话时虽然常常以『我不知道啊』做开场,但全场的人都能感觉到他的自信心能顶破天花板。更让我敬佩的是熟识后他自然流露出的江湖气,仿佛什么事情在他眼里都已经安排的妥妥当当。他毫不保留的介绍我认识他个人圈子里的IT精英好友。有几次,酒桌前、茶桌上听听他的朋友们在Oracle、Dell、IBM谈下的单子,简直让我汗颜。
那时我才意识到,GIS不过是个小行业,在政府的信息化中,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细分领域。我们每天忙着做的那些地理信息系统,放到整个IT行业的大盘子里,其实不过是个小小的品类罢了。而那些真正站在『流量入口』上的行业,比如数据库,比如网络设备,比如安全系统,才是那个时代的核心。像Oracle这种数据库巨头,做的都是IT金字塔顶端的生意,而GIS,只能算是围绕着这些恒星级别生意转圈的小行星。
再后来,还认识了几个大哥,人家就是代理思科设备。那会儿网络设备的市场需求每年都在翻倍增长。这些大哥们靠着代理业务,不仅赚得盆满钵满,公司被收购上了A股。那个时候真是有点失落,还在给人费劲的解释什么是GIS,像大哥们的那些创业,简单明快,到处都是需求,到处都有银子,人家那些池子大鱼又多。但大哥们更加江湖,和客户都是称兄道弟。
也有不少同事转行去了大厂,那时候的大厂叫做微软、甲骨文。。。同事们买了豪车,住了别墅。我还安慰自己呢,那些上市的喧嚣,财富的自由,不见得是所有人的梦想(实现不了的梦),但十年前我就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行业,是个小圈子。小圈子得有小圈子的生存规则,注定要走一条与基础设施类IT领域截然不同的路。
叁
小丸子在视频中没有说他不再参与GIS和数字孪生了,但他确定地表示:『数字孪生』 远离了舞台中央,GIS需要放弃幻想。这话让我挺感慨,也挺复杂。GIS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未来的路不会像过去十年那样顺风顺水,随便抓个项目都能喝口汤了。
不过,我倒没那么悲观。毕竟,这二十年来,GIS行业早就不止一次被人唱衰了,可每次唱衰,最后不也都熬过来了?十年前,就已经有人开始说GIS没前途了,说这行业天花板太低,需求枯竭,没啥搞头,都是形象工程。可后来呢?共享平台、数字孪生、智慧城市,这些新概念一个接一个冒出来,眼不前说的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数据要素。每一次都硬是把行业从『老态龙钟』的说法里,拉回到了让互联网新大厂也『跃跃欲试』的位置。技术在变,需求在变,行业新点子的诞生不会停下来。
我甚至觉得,我经历的前十年的更前十年,比前十年还要好。十年前的GIS,虽然说三维GIS和孪生平台热热闹闹,但还只是政府信息化配角,项目多是些『锦上添花』的性质,也就是在测绘领域吧,始终算是个宝。而再往前看,GIS从一个高冷的小众工具,逐渐成为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的『底层设施』,这个过程本身就已经让人惊喜了。技术永远是被需求牵着走的,只要需求还在、生意还在,衰落的就不是GIS,而是那些被生意模式淘汰的玩家。
你看,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IT大厂,现在都混成什么样了?IBM退出中国政府市场,Oracle几乎销声匿迹,连微软都只能靠边站。它们虽然各自有核心技术,但在中国的市场周期和大国之间合作竞争的周期里,依然逃不过衰落的命运。周期之轮,是所有行业的宿命,谁也跑不掉。GIS行业走到了今天,虽然已经算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细分市场,但它的命运也始终是被大环境牵着走的。
最关键的,是经济链条的卡顿甚至断裂。土地财政,是政府的命脉,这点谁都清楚。土地能不能产生效益,直接决定了政府的收入。而泛地理信息,本质都是围绕『地』以及『为地做规划』展开的行业。如果土地不赚钱,跟土地相关的GIS项目,自然也会被双重打击(GIS的必要性不高、GIS的项目没有财政支持)。这几年经济下行、土地流拍、财政吃紧,早已不是新闻。哪怕你做的项目再先进、再炫酷,三维也好,数字孪生也罢,最终都得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买单,都得直接间接支撑地方的土地卖的出好价格。可现在呢?财政压力这么大,一个稍微成规模的县,光是公务员和事业编的工资,每个月就要支出五个亿。地方政府的债居然没有人说的清楚,从10万亿到100万亿之间。欠的利息都还不上,政府还怎么可能优先给GIS项目付钱?不管你『孪不孪生』,『三不三维』,『先进不先进』,最后到付款环节,在财政部门那里,都得排到队尾,而且还是循环到队尾。
所以,行业的压力,不是GIS的问题,而是外部环境的问题。我们这行,向来不是直接创造效益的工具,而是服务于效率的工具。如果政府的土地财政出了问题,GIS也只能连凉水都喝不上。从社会总投资的角度去看,这就是周期的逻辑,谁也逃不掉。
肆
很多人一直在诟病GIS,说它不过是个『花架子』,政府买单,买的只是『面子』。因为地图看上去好看而花哨,三维场景酷炫,展示的时候可以让领导脸上有光。但我观察了这二十年,发现这些批评其实有点太表面了。我们的政府用户——也就是那些公务员们——不是只看『面子』的人,Ta们其实是一直是在学习,一直在开阔眼界,更新需求。原先可以学习的榜样不多,讲解软件功能的老师们自然机会多多,20年了,公务员们也都见多识广,不敢说什么都见过,但你要说就为了所谓的哪些蹊跷的功能买单,那真是稀罕事儿。
GIS厂商提供的功能价值,确实是为了让底层的技术人员能够完成地图和数据的生产。比如,技术员可以用GIS系统快速绘制一张精准的数字化地图,或者生成一个精细的三维模型,这些是最直接、最基础的功能需求。但这些功能之上,还隐藏着更重要的两层价值:一层是情绪价值,一层是资产价值。
功能价值:地图的“生产工具”
功能价值是GIS行业的基础。就像卖电、卖大米那样,GIS厂商交付的最核心东西,就是一套工具,让政府技术人员能够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地籍测绘、国土规划、网格管理,这些需求看上去很复杂,但归根结底,GIS提供的是一套提高效率的手段。比如,过去用纸质图册记录的房产权属,现在可以在GIS系统里以数字化方式更新和管理,既省时又省力。这种『工具属性』是GIS的底色,也是它几十年来始终存在的理由。
但光靠功能价值,GIS绝对撑不起如今的规模。因为政府买单的逻辑里,从来不只是看着工具能不能完成任务,还得看它有没有『附加值』。另外,政府官员的最最本职工作是什么?是『办文』和『办会』,真正操作GIS软件的技术人员,根本就不是一个政府官员的典型。
情绪价值:彰显与意外的惊喜
GIS一大附加值,恐怕就是它带来的『情绪价值』。尽管如果一个政府官员要为『情绪价值』(领导的)买单,这听起来难以启齿,但现实就是如此:一张酷炫的三维地图,或者一个能随手放大缩小的交互式模型,能在会议上让领导眼前一亮。哪怕就是打印出来印发的材料,在『办文』和『办会』两大核心场景中,都能带来促使多巴胺分泌的成就感情绪。这种『亮点』背后,其实是GIS系统提供的意外性——它让中层到高层领导感到『好看』『炫酷』,甚至『这是我的政绩能做出来的东西』。
这就是情绪价值的微妙之处。它不是GIS厂商一开始就刻意设计出来的,但它确实成了GIS系统的一部分,并且为行业带来了实际的需求。很多领导在项目展示会上,看到GIS系统的三维建模、全景漫游、数据叠加分析,都会不由自主地多看几眼。这种视觉冲击和体验上的满足,最终也会影响Ta们对项目的支持力度。
更深层次来说,这种情绪价值还能成为官员升迁的隐形助力。因为一套精美的GIS成果,能够让Ta们在更高的领导面前有话可说,有面子可撑。这种『说不出口』的情绪需求,其实是许多政府项目背后的隐性驱动。
资产价值:数据的『权力支撑』
不过,比情绪价值更重要的,是GIS系统建立起来的资产价值。这种价值虽然不容易被直接感受到,但它也是推动GIS行业不断前行的『真需求』。
政府花钱做GIS项目,不仅仅是为了做出一张好看的地图,或者一个酷炫的三维模型,而是为了建立一套可以长期流转的数字资产。土地信息、规划数据、建筑模型,这些数据成果本身,都可以看作是政府的『数字资产』。它们是一种不会贬值的资源,不管是今天用,还是明天用,只要数据的精度够高,持续更新,它们都可以不断『升值』。
即便在政府领域,这些资产无法直接变现,但它们却能成为权力运行的底层支撑。比如,一个县的领导要争取某项资源,或者批复某个项目,GIS数据就是他们手里最有力的证据。这些数据资产不仅能让Ta们更高效地管理辖区,还能让Ta们在更高层级的权力博弈中占据主动。
所以,我们尤其是做技术创业的人不能只看功能价值,瞧不起的面子工程代表的情绪价值和隐形的资产价值,都是真需求,去满足这种真需求一点都不丢人。数字孪生在后面两项价值输出上尤其有优势。大有可为。使劲做的好看,使劲做的精细,一直都会有政府买单。
伍
总结:九宫格里的GIS未来
站在今天的节点,我绘制了一个九宫格,列出我认为的过去现在将来、系统子系统超系统中的GIS政府应用。分析过去,也忍不住总会想起自己在esri工作的那些日子。那时,GIS是工具,功能简单而直接:采集数据、绘制地图、搭建平台,满足最基础的功能需求。我们忙着回答客户: what’s new到底哪些我能用得上?却从未想过,GIS会成为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支撑。
后来,我创业了。选择这条路,是因为看到了地理数据的潜力,也看到了它带来的困惑。有人说,GIS是『花架子』,政府买的是地图的好看和三维的炫酷。但我知道,这二十年来,GIS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持续提供了创新功能价值,帮助底层技术人员高效完成任务;它创造了美妙的情绪价值,让领导在数字化成果中获得满足感;更重要的,它形成了有巨大想象力的资产价值,把数据变成了政府手中可以长期利用的资源。
如果过去是基础GIS平台和地理数据采集的时代,现在,我们正在迈入多源数据融合和空间决策支持的阶段。政府不仅需要地图,更需要从数据中获得洞见。这些资产正在升值,而数字孪生、智能治理体系的出现,则为未来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当然,GIS行业也无法脱离周期之轮。土地财政是政府的命脉,而GIS和土地的关系太过紧密。土地效益下降,GIS的优先级自然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衰落,周期的起伏,只是行业发展的常态。就像九宫格中展示的:从子系统到超系统,从过去到未来,GIS的每一步都在寻找新方向。
作为一名创业者,我深知,GIS的未来还远远没有触到天花板。结合AI的智能化发展,让数据资产化升值,GIS会找到新的生长点。正如我从esri到创业的这一路,GIS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
未来的GIS,还会继续演化。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交织在一起,推动它走向下一个周期。而我们这些从业者,能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在时间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相信小丸子也不会真去摆地摊贱卖自己的时间,他也会继续在这个行当中奋斗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