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特大规模城市的规划创新正走在路上
在2021年的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评选中,我司提供支持、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系列项目以《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及实施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为题获得一等奖!这项研究能通过层层选拔,获得专家评委们的认可,最终从101个选题中突围,成为25个一等奖中的一员,无论是极海的创业小伙伴还是北规院热爱大数据的规划者,我们都备受鼓舞。该奖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自然资源部批准设立,是我国地理信息行业的最高级别科技成果奖项。
规划师的千言万语最后都要落实在一张图上。作为北京市一名普通的市民,我们通常见到的2016-2035城市总体规划图是关于北京的定位,宏观的布局和对将来的期待。我们看到的是图做的漂亮,想象着作为老百姓怎么融入滚滚的城市发展浪潮中。但北规院的专业规划师们可不只是在秀Ta们的地图美学,在下面几幅例图中呈现的总体设想,都需要详实的数据,大量的分析,以及细节上的点点滴滴的刻画。这里面既蕴含了专业知识,也凸显了一个专业团队将数据、理念和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图成果的能力。
做出上面的总体规划图是规划师们的基本功。这次评奖,本课题能获得专家们的青睐,回顾整个过程,我们理解有三个关键点:
1、作为特大城市(群)的示范:
对国际级超大规模城市以及跨多个城市构建统一的规划愿景,对所有的规划师都是个挑战。能参与这种类型的工作不仅对极海的小伙伴是个“全球级别”的幸运,就是对广大规划工作者来说也是罕见的机遇。站得高、看的远,本来就是对所有规划师基本的素质要求,而对超大规模城市进行规划就需要规划师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北京对中心城区的“保守型”规划,而同时建立副中心辐射东部,带动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这样的“对立统一”是对具有历史传承又寻求产业共同发展的大都市的一次规划实践。
以现在的角度来看,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以及川渝将形成超大规模的城市群,城市的多样性也会更加复杂;东北、西北的众多城市逐渐收缩,高易居、低增长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这基本都是共识。而这两种规划的思路就是一种很不和谐的对比。城市化本身就是一种极度不均衡形式:它把人员、企业、信息和财富都压缩在很小的区域之内。美国的情况是,约40%的工作岗位位于1.5%的面积之内,约60%的工作岗位位于12.5%的面积之内。近年来,大多数国家城市化的不均衡导致其主要大都市区与本国其它地区之间收入分化加剧。收入向这些地区的转移抵消了其中一些分化,但大中型城市和其它地区之间基本的动态分布可能会成为21世纪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特点。
考虑北京和其它地区之间的动态分布,尤其是在北京确定了副中心战略以后,这是本课题的一个难点。另外,城市到底是规划出来的好,还是自我有机生长的妙?这在规划领域也是一个一直争论的焦点。规划失败的典型案例是巴西利亚,满足了规划师的美学追求,但在实际生活中疏忽了城市居民生活的底层需求:便利和社区互动。卢西奥·科斯塔(Lucio Costa)为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所做的规划是一棵经典的树,它的中轴和两半由一条主动脉和平行的副动脉连接而成,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城市单元之间的重叠最小,无论是分区使用、社会网络还是交通线路。
不只是今天,即便就是在当年,对“树状结构”的规划就有反对声。“城市不是一棵树,”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在1965年的一篇同名论文中宣称。他推崇的是“半格子”(semilattice)结构。半格子城市是一种“复杂的织物”,是有机的,是一种“在很多年里或多或少自发地出现”的结构。它厚重、坚硬、细腻。在巴西就有半格子结构城市可以拿来与巴西利亚做对比:
圣保罗算的上是超大规模的城市,而巴西利亚不是。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规划出来的城市长不成超级有机体吗?那北京这样的特大规模的城市靠怎样的规划才能既保证其有机的生命体特征又要有易管理的简洁性特征呢?北规院的同仁们已经给出了Ta们的答卷,而这张答卷可以作为全球特大规模城市的规划典范。
2、数据用的多也用到了实处:
现在几乎已经没有哪项总规抛开数据而纯靠规划师的经验和见解,规划师已经在朝大数据分析师靠近了。而特大城市空间规划乃至实施过程中的各类应用场景,所需要的数据规模也是无比巨大的。如何将带有精细时空位置信息、动态更新的人口、社会舆论数据与相对静态的地、房规划数据、遥感影像进行验证与融合,从城市居民活动和城市生活、经济活力的视角,对传统数据难以精确表现的土地实际功能、多样性、混合度等进行精准呈现,这对任何规划院都是极大的挑战。
一般来说,因为大型互联网公司有算力的优势,又有服务海量C端用户的经验,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上的能力一定比小组织、专业市场的小团队有优势。但在规划的场景中,大部分都会在私有化环境下处理数据,比如如何将三调的数据与信令的数据整合计算。在这次项目中,不追求数据处理技术上的精进,而是采用多方合作的方式,将算力、规模、可用性和分析方法正好融合在一个适宜的度上,留出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专注在数据的协作中。
3、用平台吸引各方的创见:
大数据的时代,在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明显的矛盾:数据的拥有者因为数据多而感到重重负担,而数据的使用者却求而求不得。发现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互操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全社会都是一大挑战。现在基本上已经有统一的共识: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一定会走到一起,而且一定是缺一不可的整体。用一个私有的云平台,将各种可用的数据维护起来,让规划师可以找到、访问、更新数据,这是本项目的第一步目标。但对于北规院数据中心来说,这绝不是终极目标,能让规划师更主动的参与协作、互相启发是下一阶段的目标。再进化,乃至到全社会层面的“点子”共享,从内容到理念再到规划设计,让专业人士、人工智能和社会大众形成一个联合战队,这将是数据的力量,是平台的创新。
《盗梦空间》的造梦师关注人类个体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认知,元宇宙的场景师关注人类的数字身份与数字世界的价值连接,而城市规划师更关注人类在现实世界的生存和交互,我们不敢说未来谁更是时代精英。但我认为无论谁,当下和未来都脱不开与数据的连接。我们的愿景就是让任何人把数据用起来,是对数据普世化的追求,对分享洞察的追求,我们和新一代的规划师、场景师一道走在创新的路上,既是造自己的梦,也是圆大家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