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许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太低了

最近我们和哈佛大学的David Rand进行了合作,比较了中国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城市的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这个数字很简单,就是人口除以面积(单位可以用【人/平方千米】,也可以用【人/公顷】)。美国,其他国家城市我使用的数据是各城市的行政区人口和面积。但是在中国就是不一样了。中国的城市人口和面积不能按行政区和其他国家比较,因为中国的城市行政区是在是太大了,包括很多很多非城市用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使用了中国“建成区区”的人口和面积数据(数据来源在图下备注)。

“建成区”具体指一个市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的地段,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與城市中心有密切關聯的近郊区域,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如机场、污水处理厂、通讯电台)

中国的建成区和美国,其他国的行政区不是完美的比较单位,但是差不多。

我包括的城市不齐全。中国城市有46个,还有澳门,香港岛,和香港九龙(虽然香港岛和九龙不是独立的城市,但是作为香港密度最高的两个区把他们放进去图标有很大的参考和比较价值)。美国城市有6个,还有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纽约辖下的区,放进去的原因和九龙一样,因为它们是美国密度最高城市辖下密度最高的两个区)。其他国家有14个城市,包括欧洲,亚洲,非洲,和南美的。

补充 发布以后,意识到我用的建成区人口数据是户籍人口,不包括流动人口。因此,中国城市的实际密度会比这个数据说明的还要高些,尤其是北上广深 (如果你知道哪里有建成区人口,包括流动人口,请告诉我哦!)。不过,建成区面积这个数据应该很可靠,因为是北京城市实验室创始人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龙瀛创造的数据。(创造?还是换个动词?)

先放图。下面继续讲解。。。

在我收集的这66个城市好区当中,马尼拉和九龙是唯一的人口密度超过4.0万/平方千米的地方,剩下的都达不到3.0万。

中国密度最高的是九龙和澳门。中国排最高的大陆独立城市是西安,温州,和唐山。本人未去过西安,温州,和唐山所以无法亲自验证。到了下一个杭州(1.58万)的时候,它已经排在很多其他国的城市后面。

其他国密度最高的马尼拉后面有达卡,新德里,加尔各答和开罗都是发展中国家。这几个城市密度如此高的主要原因是贫民窟多,而非常拥挤。但是,比杭州还要密度高的也有发达国家的巴黎,首尔,和巴塞罗那。巴黎和巴塞罗那比中国大部分城市还有密度高这点说实话出乎了我意料。

很多人喜欢批判中国的城市“太拥挤”,“太堵了”,“人太多了”。原来,中国城市的问题不是人太多,而是人的布局不合理,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不合理,特别是城市往周边农村扩展导致的城市蔓延现象。有些人以为密度高造成城市环境乱,但这并不一定啊。城市可以既密度高又干净,漂亮,宜居,像巴塞罗那一样。

这几个中大部分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在1.0万左右,和其他国的几个城市德黑兰,波哥大,纽约和东京相似。而这仅仅是美国的几个大城市。要说美国的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的话,那密集超级低,100人/平房千米以下,差不多不只放在图上。

总的来说,世界密度最低的城市都在美国。迈阿密,费城,和芝加哥都达不到0.5万,中国只有拉萨密度这么低。波士顿,旧金山稍微密集一点,跟昆明差不多。美国密度最高的纽约和中国大连,宁波,和长沙差不多。

以前, 分享在知乎分享数据图的时候,评论区总是有人问“so what?”. 那我来告诉你so what...

人口密度这个指标很有意义。我们美国城市规划师的一个常见口号是:“城市人口密度越高越好”。我知道,你在看图下面那堆美国城市都不符合。嗯,没错,美国大部分城市就是达不到我们的理想标准。美国城市规划师总是向往欧洲的城市,总是想办法把美国的城市变得更加“欧式”。

当然,我们觉得要增加密度是有上下文的。实际上不是越高越好,像马尼拉那种密度我们是永远不会做得到。毕竟,每个城市的理想密度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经济性能,人口需求,和交通网等因素。

中国的城市也不想要马尼拉,达卡这种密度,和它们贫民窟带来的治安和卫生问题。澳门,九龙,香港岛也不用再增加密度,已经差不多了。但是,中国大部分城市目前来说人口密度还是和相似国家来比算是低。中国许多城市是可以增加密度的,而且是应该增加密度的。很遗憾,中国很多城市是按低密度形式扩展。

从2001年到2011年仅仅10年内,中国城市的面积增加了58%,吞噬了4.18万平方千米的耕地。除了耕地短缺以外,这种低密度的城市建设形式附带的问题还有很多。大部分低密度建设不是为人设计的,而是为汽车设计的。居民区,商业区,学校等市民需要的资源分布得太扩散导致市民要么需要坐很长的公交车或地铁,要么需要开车。在低密度的城市,服务水平高的公共交通的成本太高了,不划算。在中国的遥远郊区,骑自行车,走路都很难受,环境很灰,公路很款,没有气氛没有人味。

我预测,会有知友指责我“虚伪”,“你们美国城市密度都如此低,每家都享受别墅,都拥有几辆车,干嘛管我们中国人不能也有。管你的屁事David!" 其实,我能理解他们的疑问。我并不是为了美国洗地,不是为了美国的模式背书。作为美国人我感觉非常内疚,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史上最不环保,最自私,最不符合社会精神的见识模式?所以我决定城市规划,为了救我国的城市,为了改革我国的城市,为了让我国的城市更宜居,更环保,具有更佳的公共交通,所以未来的美国人不再需要每次出行都依靠汽车。

作为一个美国人,深知我国犯的这个特错大错,我觉得我也有发言权,甚至有义务,警告中国朋友:为了你们的健康,为了你们的快乐,为了你们地球的生存,拜托不要模仿我们美国50年代的死模式,不要模仿我们的汽车国王文化。It's just not worth it, trust me。如果中国像美国一样50年以后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时候亡羊补牢成本会很高。但现在还早,中国城市还有戏救。

补充:中国的城市如果按区,或者更详细按街道(这有点像美国的census tract单位的规模)来算密度,我相信存在部分街道密度非常高。中国城市的低密度问题主要出现在某个城市的二环以外,80年代以后新该的楼盘。中国的传统市中心(仍然是大部分城市如今二环或者一环内的部分)的密度总是很高。

中国乡镇街道一级的密度如下:

链接请戳这里

接下来我会在这个话题继续写一系列文章,针对城市具体哪些设计原则可以避免城市蔓延问题,使城市密度更高。外国人用拼音输入法,而“i”键有毛病,若有错别字请见谅。

数据表:

全文由David Rand主笔。